产褥期母体(mǔtǐ)的变化产褥概念:从胎盘娩出(miǎnchū)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期,称产褥期,通常为6周。第一页,共二十九页。(mǔtǐ)一、生殖系统的变化二、乳房的变化(xúnhuánxìtǒng)三、循环系统及血液的变化四、消化系统的变化五、泌尿系统的变化六、内分泌系统的变化七、腹壁的变化第二页,共二十九页。(shēnɡzhíxìtǒnɡ)(一)子宫(zǐgōng)(二)阴道(三)外阴(四)盆底组织第三页,共二十九页。子宫复旧(involutionofuterus)胎盘娩出后的子宫逐渐恢复(huīfù)至未孕状态的过程称子宫复旧。(1)宫体肌纤维缩复(2)子宫内膜再生(3)子宫血管变化(4)宫颈及子宫下段的变化第四页,共二十九页。(ɡōnɡtǐ)子宫复旧不是肌细胞数目减少,而是肌细胞缩小(肌浆中蛋白质被分解排出,胞浆减少。分解的蛋白质及代谢产物通过(tōngguò)肾脏排出体外)随着肌纤维不断缩复,子宫体积及重量均逐渐减少分娩结束时——1000g产后1周——妊娠12周大小,耻骨联合上方可触及——500g产后10日——降至骨盆腔内,腹部检查触不到子宫底产后2周——300g产后6周——妊娠前大小——50~70g第五页,共二十九页。(zǐgōng)(fēnwéi)胎盘、胎膜从蜕膜海绵层分离娩出后,遗留的蜕膜因白细胞浸润而分为两层:表层发生变性、坏死、脱落,随恶露自阴道排出。深层即子宫内膜基底层逐渐再生新的功能层,整个子宫的新生内膜缓慢恢复。约于产后第3周,胎盘附着部位以外的宫腔表面均由新生内膜修复。胎盘附着部位全部修复需至产后6周。第六页,共二十九页。(xuèguǎn)胎盘娩出后,胎盘附着面立即缩小,面积仅为原来一半,导致开放的螺旋动脉和静脉窦压缩变窄,数小时后血管内即可有血栓形成,从而出血逐渐减少直至停止。(wǎnqī)若胎盘附着面被新生内膜修复期间,因复旧不良出现血栓脱落,可引起晚期产后出血。非胎盘部位妊娠期增加的大血管发生玻璃样变,逐渐吸收。第七页,共二十九页。(ɡōnɡjǐnɡ)宫颈胎盘娩出后:宫颈外口呈袖口状产后2~3日:宫口仍可容2指产后1周:宫颈内口关闭,宫颈管复原产后4周:宫颈完全恢复至正常形态分娩时宫颈外口3点及九点处常发生(fāshēng)轻度裂伤使初产妇的宫颈外口由圆形(未产型)变为“一”字形横裂(已产型)子宫下段产后子宫下段收缩,逐渐恢复为非孕时的子宫峡部第八页,共二十九页。分娩后:阴道壁松弛及肌张力低阴道腔扩大阴道粘膜及周围组织水肿阴道粘膜皱襞因过度伸展而减少甚至消失产褥期:阴道壁肌张力逐渐恢复阴道腔逐渐缩小产后(chǎnhòu)3周重新出现粘膜皱襞但于产褥期结束时,阴道尚不能完全恢复至未孕时的紧张度第九页,共二十九页。分娩后轻度(qīnɡdù)水肿,产后2~3日内逐渐消退会阴部若有轻度撕裂或会阴后-侧切开缝合后,均能在3~4日内愈合(会阴部的血液循环丰富)处女膜在分娩时撕裂形成残缺处女膜痕第十页,共二十九页。(zǔzhī)分娩可造成盆底肌及筋膜弹性减弱,且常伴有盆底肌纤维的部分撕裂。若能于产褥期坚持做产后健身操,在产褥期内盆底肌有可能恢复至未孕的状态(zhuàngtài)。若盆底肌及其筋膜发生严重撕裂造成盆底松弛,加之产褥期过早参加重体力劳动;或者分娩次数过多,加之间隔时间短,盆底组织难以完全恢复正常,均是导致阴道壁脱垂及子宫脱垂的重要原因。第十一页,共二十九页。(rǔfáng)主要变化是泌乳,包括乳汁的产生及射乳(一)乳腺泌乳的神经体液调节(二)影响乳汁分泌(fēnmì)的因素(三)母乳喂养的好处(四)乳汁第十二页,共二十九页。(rǔxiàn)妊娠期体内E、P、胎盘生乳素升高,有利于乳腺发育及初乳形成E的作用:1、增加垂体PRL对乳腺的发育作用2、对抗垂体PRL的作用,抑制乳汁分泌随着胎盘剥离排出,产妇血中胎盘生乳素、E、P水平急剧下降产后呈低E、高PRL水平,乳汁开始分泌垂体PRL是泌乳的基础,但以后乳汁分泌很大程度依赖哺乳时的吸吮(xīshǔn)刺激。第十三页,共二十九页。吸吮刺激(cìjī)对乳汁分泌的作用:1、吸吮刺激促进垂体释放PRL2、反射性引起神经垂体释放缩宫素(缩宫素使乳腺腺泡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