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NDM-1泛耐药肠杆科细菌感染(gǎnrǎn)诊疗介绍第一页,共三十三页。一、相关知识(zhīshi)介绍第二页,共三十三页。(xìjūn)(一)抗生素与细菌抗生素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合成的类似物,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存活,而对宿主不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抗生素基本上可分为二大类,一为抑制病原的生长,二为直接杀死病原。可用于治疗(zhìliáo)大多数细菌感染性疾病;抗生素的主要来源是发酵,也可以通过化学合成和半合成方法制得。发现并应用抗生素是人类的一大革命,它成为人类同死神抗争的一大武器,因为人类死亡的第一大杀手就是细菌感染。第三页,共三十三页。(xìjūn)(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1943年青霉素大规模使用,1945年院内感染的20%金黄色葡球菌对其产生抗性;1947年链霉菌素上市,同年该药耐药菌出现;1952年四环菌素上市,1956年其耐药菌出现;1959年甲氧西林上市,1961年其耐药菌出现;1964年头孢噻吩上市,1966年其耐药菌出现;1967年庆大霉素上市,1970年其耐药菌出现;1981年头孢噻肟上市,1983年其耐药菌出现;1996年,发现万古霉素耐药菌;2001年利奈唑胺上市,2002年其耐药菌出现。此后(cǐhòu)数年里,仅有达托霉素等寥寥数种新型抗生素问世。第四页,共三十三页。(línchuánɡ)(三)临床常见抗菌药物β-内酰胺类抗生素(tánggān)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药物其它抗菌药物第五页,共三十三页。β-内酰胺类(β-lactams)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tóubāojūnsù)类非典型β-内酰胺类第六页,共三十三页。青霉素G青霉素类半合成耐酶广谱复合青霉素一代:头孢唑啉-内酰胺类头孢菌素(tóubāojūnsù)二代:头孢呋辛三代:头孢噻肟、曲松、他啶四代:头孢吡肟头霉素类:头孢西丁非典型碳青霉烯类:泰能-内酰胺类单环类:氨曲能氧头孢烯类第七页,共三十三页。-内酰胺酶细菌能产生水解β(shuǐjiě)-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临床分离细菌大多能产生β-内酰胺酶。临床关注的β-内酰胺酶主要有:•超广谱(ɡuǎnɡpǔ)-内酰胺酶(ESBLs)•高产头孢菌素酶(AmpC酶)•碳青霉烯酶(金属酶、2f组及OXA组碳青霉烯酶)第八页,共三十三页。(四)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革兰阴性菌感染约占50%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最后一道(yīdào)防线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现象日益严重第九页,共三十三页。碳青霉烯类耐药的机制染色体AmpC酶产水解碳青青霉素结合主动外排系统加外膜缺失或改变霉烯类酶蛋白亲和力的降低第十页,共三十三页。(五)碳青酶烯酶碳青霉烯酶是指能够明显水解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的一类β内酰胺酶,它包括Ambler分子(fēnzǐ)分类为A、B、D三类酶碳青霉烯酶A类为丝氨酸酶B类是金属酶D类为丝氨酸酶第十一页,共三十三页。(jīnshǔ)(六)金属β-内酰胺酶已经确定的β-内酰胺酶有数百种;各种酶分子结构和对β-内酰胺类水解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根据分子结构分为A、B、C、D四大类,其中B(qízhōng)类酶在其活性部位结合有锌离子,因此又称为金属β-内酰胺酶。其水解底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碳青霉烯类等,表现为产酶细菌对这些药物广泛耐药。金属β-内酰胺酶首先在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中发现。近年来,在肠杆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中也有发现。迄今为止已经确定的金属β-内酰胺酶除NDM-1外,还包括IMP、VIM、GIM、SIM、SPM等型别。第十二页,共三十三页。二、产NDM-1泛耐药肠杆科细菌感染诊疗(zhěnliáo)指南第十三页,共三十三页。(一)定义(dìngyì)NDM-1(全称为NewDelhimetallo-β-lactamase-1,即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fāngmiàn)的研究。科学家将它命名为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NewDelhiMetalo-1),简称NDM-1。8月11日的《柳叶刀》杂志发表题为“印度、巴基斯坦、英国发现新的病原菌耐药机制”的论文,文章对这一新发现的耐药基因进行了分子生物学、生物学、流行病学等方面第十四页,共三十三页。(二)特点(tèdiǎn)编码NDM-1酶的基因位于一个140KB的质粒上。质粒是细菌可移动的遗传原件,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