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功能(gōngnéng)衰竭及治疗王颖第一页,共二十五页。•肠衰竭(intestinalfailure,IF)最早包括肠麻痹、肠吸收不良、肠出血等。•以后又指胃肠道大出血失血量在2000ml以上,24h内输血1000ml,血压仍不能稳定者。•1980年Irving首先提出IF的概念:“肠道的功(zuòyòng)能作用总体减少,致不能满足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肠功能衰竭第二页,共二十五页。•1981年FlenringRemington认为IF是“肠道功能(gōngnéng)下降至难以维持消化和吸收营养的最低需要量”。•2001年,Nightingale把IF定义为:“由于肠吸收的减少,需要补充营养、水和电解质,以维持健康与生长’’。第三页,共二十五页。•我国著名(zhùmíng)学者黎介寿院士提出:肠功能障碍应是肠实质与(或)功能的损害,导致消化、吸收营养与(或)粘膜屏障功能产生障碍。•主体是小肠损害→→消化吸收营养障碍→→难以维持生命所必需。第四页,共二十五页。•2002年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但汉雷等按照(ànzhào)循征医学要求,总结该院的病例,仿照定量评分诊断提出胃肠道功能障碍与衰竭的诊断评分方案。肠功能衰竭第五页,共二十五页。胃肠道功能障碍与衰竭(shuāijié)的诊断评分方案第六页,共二十五页。•4分制计分法,最严重的为4分(yǒuxiào)•吸收面积等任一项指标达到某一最高计分标准时,则以此标准计分评价小肠功能评分原则采取“取高不取低”,即当临床表现、黏膜病变或者有效第七页,共二十五页。肠衰竭与•肠衰竭是MOF的“始动器官”和“中心器官”,现公认肠粘膜屏障(píngzhàng)功能和肠道细菌易位是MOF发病的重要环节。第八页,共二十五页。•细胞屏障•粘液屏障•生物(shēngwù)屏障•免疫屏障肠粘膜屏障第九页,共二十五页。•肠道微生态不平衡:如过量使用肠道抗生素或长期口服抗生素•肠道免疫防御系统被破坏:肠道免疫防御系统主要为复杂的淋巴组织,主要为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减少,常见于胃肠道感临床常见染肠衰竭情况•肠道黏膜损伤:①肠内缺乏营养物质导致肠道营养不良,肠黏膜受损而萎缩变薄;②全静脉营养时,肠道活动度明显降低;③肠道疾病和腹部肿瘤(zhǒngliú)实施放疗或化疗,可直接损伤肠道黏膜,破坏肠道屏障第十页,共二十五页。(jíxìng)•肠衰竭(<6个月)急性•慢性肠衰竭(>6个月)第十一页,共二十五页。①炎症性肠病的急性发作期出现中毒性巨结肠症;②消化性溃疡大出血;③急性重症胰腺炎;④急性肠系膜血管病变;⑤肠道恶性肿瘤;⑥腹腔外瘘;⑦AIDS;⑧长期化疗(huàliáo)、放疗和骨髓移植应用免疫抑制剂;急性肠衰竭⑨其他如肠梗阻、胃轻瘫、肠道炎性梗阻、志贺氏痢疾、霍乱、腹外伤等第十二页,共二十五页。•假性肠梗阻、•放射性肠炎、•全胃切除后、•SBS、•减肥腹部手术(shǒushù)、•各种原因引起的顽固性便秘等。慢性肠衰竭第十三页,共二十五页。肠衰竭(shuāijié)分级•严重肠衰竭:完全丧失了经肠给予营养、糖和电解质的能力,靠肠外营养、糖和电解质补充;(róngyè)•中度肠衰竭:经肠内营养、糖和电解质溶液;•轻度肠衰竭:口服营养、糖和电解质溶液第十四页,共二十五页。•功能性小肠长度绝对(juéduì)减少型即SBS;•小肠实质广泛损伤型,如放射性肠炎、Crohn病、肠外瘘;肠衰竭分型•肠屏障功能损害型:如严重创伤、休克、感染、出血。第十五页,共二十五页。肠功能衰竭诊断(zhěnduàn)要点•①有引起胃肠功能衰竭的原发病•②胃肠道本身疾病(jíbìng)•③任何原因引起高度腹胀、肠鸣近于或完全消失疑及中毒性肠麻痹患者•④发生肠道菌丛失调,粘膜屏障结构与功能异常变化,影响胃肠消化吸收营养和水、电解质者上述任何一项均可诊为肠衰竭。第十六页,共二十五页。肠衰竭治疗(zhìliáo)原则•积极治疗原发病,调整内环境的稳定性,改善血供与氧供;•最佳的营养支持;•维护粘膜屏障(píngzhàng)功能;•重建肠道的连续性,必要时进行小肠移植。第十七页,共二十五页。营养支持•肠道功能丧失不能应用时,尽早(jìnzǎo)实行肠外营养支持;供给热量为25-30kcal/(kg.d),氮量0.15-0.25/(kg.d),采用双能源系统提供热量,糖脂比例为1-2:1。第十八页,共二十五页。•当内肠营道养有;功能时尽早经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