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防治(fángzhì)指南王东生第一页,共六十一页。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感染率约为2.8%,估计约1.85亿人感染HCV,每年因(sǐwáng)HCV感染导致的死亡病例约35万例1-3。第二页,共六十一页。2006年全国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59岁人群抗-HCV流行(liúxíng)率为0.43%,在全球范围内属HCV低流行地区,由此推算,我国一般人群HCV感染者约560万,如加上高危人群和高发地区的HCV感染者,约1000万例。第三页,共六十一页。HCVlb和2a基因型在我国较为常见,其中以1b型为主(56.8%),其次为2型(24.1%)和3型(9.1%),未发现基因(jīyīn)4型和5型,6型相对较少(6.3%);我国HCV感染者IL-28B基因型以rs12979860CC为主(84.1%),而该基因型对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应答较好6。第四页,共六十一页。HCV主要经血液传播,主要有:经输血和血制品、单采血浆返输血细胞传播。我国自1993年对献血员筛查抗-HCV,2015年开始对抗(duìkàng)-HCV阴性献血员筛查HCVRNA,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己很少发生。但是,目前就诊的患者中,大多有1993年以前接受输血或单采血浆返输血细胞的历史。第五页,共六十一页。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包括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在某些地区,因静脉注射毒品导致HCV传播占60%-90%。。一些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和(fāngfǎ)血液暴露的传统医疗方法也与HCV传播有关:共用剃须刀、共用牙刷、纹身和穿耳环孔等也是HCV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第六页,共六十一页。(jíbìng)与HCV感染者性接触和有多个性伴侣者感染HCV的危险性较高。同时伴有其他性传播疾病者,特别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者,感染HCV的危险性更高。第七页,共六十一页。抗-HCV阳性母亲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约2%。若母亲在分娩时HCVRNA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可高达4%~7%;合并HIV感染时,传播的危险性增至20%。HCV病毒高载量可能增加传播的危险性。(késòu)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HCV。第八页,共六十一页。暴露于HCV后1-3周,在外周血可检测到HCVRNA9。急性HCV感染者出现临床症状时,仅50%~70%抗-HCV阳性,3个月后约90%患者(huànzhě)抗-HCV阳转。大约最高50%的急性HCV感染者可自发清除病毒,多数发生于出现症状后的12周内10。病毒血症持续6个月仍未清除者为慢性感染,丙型肝炎慢性化率为55%-85%。不论是否清除病毒,抗-HCV可长期存在。第九页,共六十一页。第十页,共六十一页。丙型肝炎肝损害的主要原因是HCV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学反应,其中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起重要作用26。CTL通过其表面的T细胞受体识别靶细胞的MHC1类分子和病毒多肽(duōtài)复合物,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引起肝脏病变。第十一页,共六十一页。(jiǎncè)抗-HCV检测HCV核心抗原的检测HCVRNA定量检测HCV基因分型HCV耐药相关基因检测宿主IL28B基因分型第十二页,共六十一页。血清学:APRI:AST与PLT的比率指数,评分>2,提示肝硬化。影像学:瞬时(shùnshí)弹性成像(TE)第十三页,共六十一页。推荐意见1:可以采用血清学和/或瞬时弹性成像等影像学等无创诊断方法帮助判断是否存在丙型肝炎肝硬化或纤维化。目前的无创方法对于肝硬化的诊断效能优于显著肝纤维化。(A1)推荐意见2:血清学和瞬时弹性成像等影像学无创指标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显著肝纤维化的诊断准确率。当两者结果不一致(yīzhì)时,建议进行肝活检明确诊断。(A1)第十四页,共六十一页。目前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包括(bāokuò)腹部超声检查、电子计算机断层成像(CT)和磁共振(MRI或MR)等,可以帮助监测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进展、判断有无肝硬化及其并发症、发现和鉴别HCC等占位性病变。第十五页,共六十一页。第十六页,共六十一页。第十七页,共六十一页。1.流行病学史:有明确的就诊前6个月以内的流行病学史,如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或明确的HCV暴露(bàolù)史。2.临床表现: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