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病毒危害评估报告1.危害程度分类1.1分类等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丙型肝炎病毒〔HCV〕属于乙类传染病。在卫生部2006年公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将丙型肝炎病毒列为危害程度第三类病原微生物。运输包装仅病毒培养物为B类,UN编号为UN3373。1.2不同实验室操作生物平安实验室级别要求根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要求:丙型肝炎血清学检测属于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应在符合Ⅱ级生物平安实验室〔BSL-2〕要求的实验室中进行。2.背景资料2.1一般生物学特性HCV病毒体呈球形,直径小于80nm〔在肝细胞中为36~40nm,在血液中为36-62nm〕,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在核衣壳外包绕含脂质的囊膜,囊膜上有刺突。2.2对外界环境的稳定性对环境敏感性:对温度较敏感,加热100℃5分钟或60℃1小时可将其灭活。20%次氯酸钠可消除其传染性,对氯仿、甲醛、乙醚等有机溶剂敏感。2.3致病性丙型肝炎病人约50%可开展为慢性肝炎,甚至局部病人会导致肝硬及肝细胞癌。其余约半数病人为自限性,可自动康复。丙型肝炎发病机理仍未十分清楚,当HCV在肝细胞内复制引起肝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或干扰肝细胞蛋白合成,可造成肝细胞变性坏死,说明HCV直接损害肝脏,导致发病起一定作用。但多数学者认为细胞免疫病理反响可能起重要作用,发现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一样,其组织浸润细胞以CD3+为主,细胞毒T细胞〔TC〕特异攻击HCV感染的靶细胞,可引起肝细胞损伤。临床观察资料说明,人感染HCV后所产生的保护性免疫力很差,能再感染不同,甚至局部病人会导致肝硬化及肝细胞癌。其余约半数病人为自限性,可自动康复。2.4传播途径:HCV主要血源传播。此外还可通过其他方式如母婴垂直传播,家庭日常接触和性传播等。输入含HCV或HCV-RNA的血浆或血液制品,一般经6-7周潜伏期例急性发病,临床表现全身无力,胃纳差,肝区不适,1/3病人有黄疸,ALT升高,抗HCV抗体阳性。2.5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预防丙型肝炎的预防方法根本与乙型肝炎的相同。目前,我国预防丙型肝炎的重点应放在对献血员的管理,加强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医源性传播。2.5.2实验室检查及其诊断临床表现形式多样,诊断的依据除病人病症,体征外,须根据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检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动态观察诊断。1〕流行病学资料:有输血及血制品、静脉吸毒、血液透析、多个性伴侣、怀孕或哺乳期母亲HCV感染等病史的肝炎患者应疑心丙型肝炎。2〕病症:常有畏寒、发热、乏力、头痛、纳差、恶心、呕吐等急性感染或黄疸前期病症。3〕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4〕标记物检查:抗HCV阳性或HCVRNA阳性。丙型肝炎治疗无论是急性丙型肝炎,还是慢性丙型肝炎,标准治疗方案都是聚乙二醇干扰素〔alfa-2a或alfa-2b〕联合利巴韦林。这也是唯一有效治疗丙型肝炎的方案。83.从事实验室活动的危险性分析及相应的预防措施3.1实验室实验活动背景资料本实验室主要从事HBV/HCV/HIV病毒及梅毒螺旋体的血清学检测。HCV抗体筛查实验:酶免法(ELISA)3.2可能危害在HCV实验操作过程中,包括接收样本时样本包装密封性不好造成样本泄露;操作过程中如翻开容器盖时样本外溅,加样、孵育、震荡、别离保存血清等时由于操作不慎导致样本溅出、离心管破裂崩溅、气溶胶等。实验室工作环境的污染,实验人员如果接触污染的实验仪器外表、冰箱、加样器、实验台、门把手及实验废弃物等均可能被感染。3.3预防及处置措施预防1)HCV抗体的检测过程均应在生物平安防护Ⅱ级实验室内进行。2)操作者在实验全过程包括样品接收,都应穿戴好一切生物平安防护装备,一次性的口罩、帽子、双层乳胶手套,防护衣、必要时配戴防护镜等,操作全过程应严格执行实验室的标准操作规程〔SOP〕。3)尽量防止在实验室使用针头、刀片、玻璃器皿等利器,以防刺伤。如果必须使用,在处理或清洗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刺伤或划伤,并应对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处理。4)如接触物传染性危险大,可戴双层〔两付〕手套以增加保护。操作时手套破损,应立即丢弃、洗手并戴上新手套。5)禁止采用口腔吸液管,必须使用移液器来操作实验室的所有液体。6)工作完毕,要对工作台面消毒。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