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讨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xíngchéng)(DVT)的护理制作(zhìzuò)人:姚梅娟张晓璐第一页,共四十一页。病例(bìnglì):患者王铁刚,男,年龄:46岁主因“左下肢疼痛不适2天余”于2014年9月19日以“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诊收入。患者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疼痛,伴行走困难。未予治疗,入院小腿肿胀明显,急诊行双下肢彩超示:左下肢胫后静脉血栓形成,COFI未探及血流信号。查体:T36.5℃BP:120/80mmHgR:19次╱分P:78次╱分双侧股动脉,腘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良好(liánghǎo),左下肢呈轻度非凹陷性水肿。四肢关节活动正常,四肢肌力正常。辅助检查:1.左下肢胫后静脉血栓形成2.右下肢静脉未见静脉腔内血栓3.双下肢动脉未见明显异常。既往史:腰椎间盘突出4年,口服中药治疗,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诊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卐第二页,共四十一页。学习(xuéxí)目标:•通过该病例的讨论学习,能初步掌握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护理措施。•熟悉(shúxī)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诊断和健康教育。•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定义、病因、检查方法。第三页,共四十一页。定义(dìngy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病症,多发生(fāshēng)在下肢,血栓脱落可以起肺栓塞(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DVT是常见的一种病症,后果主要是肺栓塞和DVT后综合征。•PTE(肺血栓栓塞症):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肺循环功能障碍性疾病。•VTE(静脉血栓栓塞症):VTE=PTE+DVT,DVT和PTE是同一种疾病(VTE)的不同发展阶段。第四页,共四十一页。一病因(bìngyīn):1.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的三要素。2.手术过程中的长时间仰卧,长期肢体制动或偏瘫引起腘窝部的静脉血淤滞。3.全麻、感染或其他增加下肢静脉容量和减少静脉血流的因素都可以引起静脉淤滞。内膜损伤可继发与局部因素包括血管的直接损伤。4.大手术后,由于手术的打击,血液粘稠度增高。5.解剖因素也是下肢DVT的重要原因(yuányīn),左髂总静脉被夹在右髂总动脉和骶骨峡之间,容易使左髂总静脉长期处于前后壁接触状态,不但使左髂总静脉血流受阻,还可形成静脉腔内粘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多形成于左侧的主要原因(yuányīn)。第五页,共四十一页。二、临床表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周围型、中心型和混合型周围型:也称小腿静脉丛血栓形成。血栓形成后,因血栓局限,多数(duōshù)症状较轻,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小腿疼痛和轻度肿胀,活动受限。症状与血栓形成时间一致。主要体征为足背屈时牵拉腓肠肌引起疼痛(Homan阳性)及腓肠肌压痛(Neuhof阳性)。第六页,共四十一页。•中心型:也称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左侧多见,表现为臀部以下肿胀,下肢腹股沟及患侧腹壁浅静脉怒张,皮肤温度升高,深静脉走向压痛。血栓可向上延伸至下腔静脉,向下可累及整个(zhěnggè)下肢深静脉,成为混合型。血栓脱落可导致肺栓塞,威胁病人生命。第七页,共四十一页。混合型:即全下肢深静脉及肌肉静脉丛均有血栓形成,可以由周围型扩展而来开始症状较轻未引起注意,以后肿胀平面逐渐上升,直至全下肢水肿(shuǐzhǒng)始被发现。此出现临床表现与血栓形成过程的时间一致,也可以由中心型向下扩展所致其临床表现不易与中心型鉴别。第八页,共四十一页。第九页,共四十一页。•下肢DVT多见于左侧且混合型较多,男性略多于女性,下肢肿胀、疼痛和浅静脉怒张是下肢DVT的三大主要表现。另外,股青肿和股白肿是下肢DVT的特殊类型,临床上较少见(shǎojiàn),却是紧急情况,需紧急手术取栓,方能挽救患肢。第十页,共四十一页。第十一页,共四十一页。第十二页,共四十一页。常见(chánɡjiàn)部位:•以下肢多见,通常首先发生在腓肠肌深静脉内,向上可以延伸(yánshēn)至腘静脉、股静脉和髂静脉;上肢深静脉血栓较少见,可继发于静脉炎和导管留置术后。第十三页,共四十一页。第十四页,共四十一页。第十五页,共四十一页。第十六页,共四十一页。第十七页,共四十一页。三、辅助(fǔzhù)检查:•B超:是一种无创性检查,诊断下肢DVT具有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