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炎(nǎoyán)的护理第一页,共二十五页。定义(dìngyì)•病毒性脑炎、脑膜炎是由各种(ɡèzhǒnɡ)病毒引起的一组以精神和意识障碍为突出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轻者可自行缓解,危重者可导致后遗症及死亡。第二页,共二十五页。•病因(fābìng)•病理改变•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第三页,共二十五页。病因(bìngyīn)(yǐnqǐ)80%以上的病毒性脑膜炎、脑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如柯萨基病毒、埃可病毒)其次为虫蝶病毒(如乙脑病毒)、腮腺炎病毒和疱疹病毒等。传播途径:病毒自呼吸道、胃肠道或经昆虫叮咬侵入人体。第四页,共二十五页。病理(bìnglǐ)改变(shuǐzhǒng)•,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脑膜和/或脑实质广泛性充血、水肿•炎性细胞在小血管周围呈袖套样分布。•神经细胞变性、坏死。•髓鞘崩解。第五页,共二十五页。第六页,共二十五页。第七页,共二十五页。第八页,共二十五页。发病(fābìng)机理(bìngdú)•自呼吸道或肠道病毒淋巴(línbā)系统血流脑膜脑实质直接破坏中枢神经症状强烈免疫反应第九页,共二十五页。临床表现•病前1-3周多有上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史,接触动物或昆虫叮咬史,多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毒性脑炎、脑膜炎均指多种病毒引起的颅内急性炎症。•1、病毒性脑膜炎:炎症过程主要(zhǔyào)在脑膜,急性起病,或先有上感或前驱传染性疾病。主要(zhǔyào)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软弱、嗜睡。年长儿会诉头痛,婴儿则烦躁不安,易激惹。一般很少有严重意识障碍和惊厥,病程1—2周内。第十页,共二十五页。临床表现•2、病毒性脑炎:主要累及大脑实质,起病急,临床表现因病理纹理改变在脑实质的部位、范围和严重程度有不同。•(1)大多数患者在弥漫性大脑病变的基础上主要表现为发热、反复惊厥发作、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和颅压增高症状。若呼吸节律不规则或瞳孔不等大提示脑疝。•(2)病变主要累及额叶皮层运动区,临床以反复惊厥发作为主要表现。•(3)若病变主要累及额叶底部、颞叶边缘系统,则主要表现为精神情绪异常。病脑病程大多为2—3周,多数完全恢复,少数留有癫痫、肢体瘫痪、智力发育(fāyù)迟缓等。第十一页,共二十五页。(biǎoxiàn)•的,脑脊液可检出单纯疱疹病毒抗原或特异性抗体阳性的脑部感染性疾病。又称急性坏死性脑炎、急性包涵体脑炎。本病呈散发性,见于世界各地,无季节性倾向,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也无性别差异,病情险恶,病死率高,据报道为30%~70%。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erpesSimplexVirusEncephalitis)是一种由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脑实质引起的,以发热、口唇疱疹、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抽搐、精神异常为主要表现第十二页,共二十五页。检查(jiǎnchá)•(shǎoshù)1、脑电图:以弥漫性、局限性异常慢波背景活动为特征,少数有棘波、棘慢波。•2、脑脊液:外观清亮、压力正常或增加,细胞数大多为10—500×106/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一般在正常范围。第十三页,共二十五页。治疗(zhìliáo)1、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与合理营养供给。(jīngjué)2、控制脑水肿和颅内高压(20%甘露醇、10%甘油果糖、地塞米松—减轻脑水肿)3、控制惊厥发作及严重精神行为异常。4、抗病毒药物的应用。如疱疹病毒性脑炎可选用阿昔洛韦。5、主要是对症治疗,如降温、改善脑微循环、抢救呼吸及循环衰竭。第十四页,共二十五页。预后(yùhòu)(bùtónɡ)•程度的后遗症。病毒性脑炎的预后与所感染的病原体密切相关。单纯疱疹病毒引起者预后较差,不少存活病人留有不同第十五页,共二十五页。护理(hùlǐ)诊断及护理(hùlǐ)措施•常见护理诊断与合作性问题•p1、体温过高——与病毒血症有关•P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摄入不足有关•P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wòchuánɡ)有关•p4、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p5、家长焦虑:与患儿生病缺乏疾病护理知识有关第十六页,共二十五页。护理(hùlǐ)诊断及护理(hùlǐ)措施•p1、体温过高与病毒血症有关•I1、调节室温18-22℃2、体温>38.5度时给予物理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