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gōnggǔ)干骨折、肱骨(gōnggǔ)髁上骨折和肱骨(gōnggǔ)下端骨骺分离第一页,共四十三页。内容肱骨干骨折肱骨髁上骨折肱骨下端骨骺分离第二页,共四十三页。肱骨干骨折的固定肱骨髁上局部特征第三页,共四十三页。肱骨外科颈以下至肱骨外髁上2cm为肱骨干。骨折发病率占全身骨折3~5%,多发于30岁以下成年人。按发生部位可分上、中、下1/3。肱骨干中段后方有桡神经沟,其内桡神经紧贴骨面行走。肱骨中下段骨折容易合并桡神经损伤。肱骨(gōnggǔ)干骨折•第四页,共四十三页。(hòufāng)第五页,共四十三页。第六页,共四十三页。•病因(bìngyīn)根据骨折原因与类型可分为:第七页,共四十三页。(1)直接暴力常见于中1/3,多为粉碎或横型骨折。(2)间接暴力多见于中下1/3,骨折线为斜型或螺旋型。(zuòyòng)(3)旋转暴力新兵训练中,少数新战士投手榴弹突然间前臂及肱骨远端向前及内旋,而肩部及肱骨近端未能前旋,不协调应力作用于肱骨中段,导致投掷的扭转螺旋骨折。骨折线为螺旋型。第八页,共四十三页。临床表现(xiāoshī)•受伤后上臂出现疼痛、肿胀、畸形,皮下淤斑,上肢活动障碍。若合并桡神经损伤可出现腕下垂、拇指不能外展、掌指关节不能自主伸直、前臂旋后障碍,手背桡侧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上1/3骨折近端因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牵拉向内移位,远端因三角肌、喙肱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牵拉向外侧移位;而中1/3处骨折近端因三角肌等牵拉向外移位,远端因肱二、三头肌牵拉向上移位。第九页,共四十三页。•检查(jiǎnchá)方法1、查体可发现假关节活动,骨摩擦感,骨传导音减弱或消失;第十页,共四十三页。2、X线摄片可确定骨折的类型、移位方向。•(quèdìng)•3、肱骨中、下段骨折应注意桡神经合并伤。第十一页,共四十三页。对症(duìzhèng)处理(qiānyǐn)•(1)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肱骨干各型骨折均可在局麻下或臂丛麻醉下行手法整复,根据X片移位情况,分析受伤机理,采取复位手法。麻醉后,纵向牵引纠正重迭,推按骨折两断端复位,小夹板固定。长管型石膏也可固定,但限制肩、肘关节活动。石膏过重造成骨端分离。小夹板固定时,上1/3者近端前、内侧放一长方形固定垫,远端后、外侧放一长方形固定垫。下1/3者相反。第十二页,共四十三页。第十三页,共四十三页。第十四页,共四十三页。2)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骨折无移位,神经多为挫伤,小夹板或石膏固定,观察1~3月,神经无恢复可手术探查。骨折移位明显,桡神经有嵌入骨折断端可能。手法复位可造成神经断裂应特别小心。手术探查神经时,同时作骨折复位内固定。晚期神经伤多为压迫或粘连,应考虑手术治疗。•(tóngshí)第十五页,共四十三页。(3)开放骨折伤势轻无神经受损,可彻底清创,关闭伤口,闭合复位外固定,变开放伤为闭合伤。伤情重错位多可彻底清创,探查神经、血管。同时复位固定骨折。•(shāngkǒu)第十六页,共四十三页。(4)陈旧性肱骨干骨折不愈合肱骨干骨折无论用石膏或小夹板固定,因肢体重量悬吊作用很少发生重迭,旋转及成角畸形,因牵拉过度造成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者多见,用石膏固定尤为常见。治疗肱骨干骨折时,要注意骨折断端分离,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已经不愈合者,应手术内固定并植骨促进愈合。•(qiānlā)第十七页,共四十三页。第十八页,共四十三页。第十九页,共四十三页。第二十页,共四十三页。为肘部最常见的骨折,也是儿童最常见的骨折,髁上位置很薄,是应力上的弱点,易骨折,桡神经深支通过肘外侧外髁部,尺神经紧贴肱骨内上髁后方,骨折时易损伤,肘部血管丰富,愈合率高。多见于3-12岁儿童,尤其是5-8岁。男多于女。肱骨(gōnggǔ)髁上骨折•第二十一页,共四十三页。(értóng)(értóng)第二十二页,共四十三页。第二十三页,共四十三页。第二十四页,共四十三页。•解剖(jiěpōu)结构1、携带角:上肢旋后位,上臂与前臂纵轴所成的角度,约为10-15度。第二十五页,共四十三页。•2、前倾角:肱骨内外髁稍前屈,与肱骨纵轴所成的角,约为30-50度。3、肘后三角:指肱骨内、外髁与尺骨鹰嘴三点关系,伸肘时成一直线,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