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脏腑(zàngfǔ)辨证第一页,共二百八十页。脏腑辨证,是运用藏象学说及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理论对疾病所出现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fēnxī)和归纳,以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等的一种辨证方法。第二页,共二百八十页。(xiōnɡzhōnɡ)心居胸中,心包络围护其外。其经脉下络小肠,与小肠互为表里。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又主神明,其华在面,开窍于舌。第三页,共二百八十页。【基本概念心气虚证是指由于心气不足,鼓动乏力所表现的证候。】(gǔdòng)第四页,共二百八十页。素体虚弱久病失养(láojuàn)先天禀赋不足年老脏气虚衰第五页,共二百八十页。心气不足,鼓动乏力,心动失常——心悸怔忡心居胸中,心气亏虚,胸中宗气运转无力——胸闷气短心神失养——神疲乏力动则气耗——活动劳累之后诸症加剧汗为心液,心气虚,卫表不固——自汗气虚运血无力,气血(qìxuè)不充——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第六页,共二百八十页。心悸怔忡,胸闷气短,(xīnjì)神疲乏力,动则诸症加剧,自汗,面色淡白,第七页,共二百八十页。以心悸与气虚见症为辨证要点。(qìxū)第八页,共二百八十页。基本概念【】(yánɡxū)(yánɡxū)心阳虚证是指心阳虚衰,温运无力,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第九页,共二百八十页。(xīnjì)本证多由心气虚(qìxū)进一步发展致阳虚寒生所致。第十页,共二百八十页。心阳不振,鼓动无力,心动失—常—心悸怔忡胸阳不振,阳虚则寒凝,寒凝则经脉不通——轻则胸闷气短,重则心痛心阳虚衰,卫外不—固—自汗阳气亏虚,形体失于温—煦—畏寒肢冷心阳虚不能运血上—荣—故面色白阳虚温运乏力,寒凝血—瘀—面唇青紫,舌紫暗阳虚寒盛之象,脉气不相接—续—脉结、代阳虚寒盛水湿不化——舌淡胖,苔白滑【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心痛,气短自汗,神疲乏力(pífá)畏寒肢冷,面色白,面唇青紫,舌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代。第十一页,共二百八十页。见症为辨证要点。心悸怔忡、胸闷或心痛与阳虚以(xīnjì)第十二页,共二百八十页。【基本概念】心阳虚脱证是指心阳衰极,阳气欲脱所表现的危重证候。第十三页,共二百八十页。多在心阳虚(yánɡxū)衰或心脉痹阻的基础上致暴脱亡阳心阳虚衰,寒凝经脉,心脉痹阻不通——胸痛暴作,痛势剧烈,口唇青紫阳气衰亡,津随气泄——冷汗淋漓不能温煦肢体——四肢厥冷血不上荣——面色苍白,舌淡或淡紫阳气暴脱,宗气大泄,不能助肺以行呼吸——呼吸微弱阳气外脱,心神失养,神散不收——神志模糊或昏迷(hūnmí)脉微细欲绝——阳气外亡之征。第十四页,共二百八十页。【临床表现】(jīchǔ)在心阳虚证表现的基础上,更见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或心悸、心胸剧痛,甚或神志模糊,昏迷不醒,口唇青紫,舌淡或淡紫,脉微细欲绝。第十五页,共二百八十页。(xiōnɡtònɡ)以心悸、胸痛、冷汗、肢厥、脉微见症为辨证要点。以心胸憋闷疼痛与亡见阳症为辨证要点。第十六页,共二百八十页。】第十七页,共二百八十页。劳神过度而耗血(guòdù)消耗(xiāohào)太过脾失健运或肾精亏损,生血之源不足生成不足第十八页,共二百八十页。心血(xīnxuè)不足,心失所养,心动失常——心悸怔忡血不养心,心神不宁——失眠多梦血虚不能上荣头面——头晕、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不能充盈脉道——脉象细弱。第十九页,共二百八十页。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眩晕,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弱。【临床表现(jiànwàng)】见症为辨证要点。辨证要点】【以心悸、失眠、健忘与血虚第二十页,共二百八十页。心阴虚证是指心阴亏虚,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基本概念(xūrè)第二十一页,共二百八十页。思虑劳神太过,暗耗心阴久病耗伤阴液肝肾等脏阴亏,累及于心(ɡānshèn)第二十二页,共二百八十页。心阴不足,心失所养,心动(xīndònɡ)失常——心悸怔忡阴虚心神失养,且虚热扰心,心神不安——心烦、失眠多梦阴不制阳,虚热内生——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