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zhōngyī)适宜技术培训穴位(xuéwèi)注射疗法永昌县中医院穆泽华第一页,共二十二页。一、概念(gàiniàn)穴位注射是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理论,采用小剂量中药或西药注入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是用注射器的针头代为针具刺人穴位,在得气后注入药液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它是把针刺与药理(yàolǐ)及药水等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故对某些疾病能提高疗效,是适合基层医疗单位推广的中医适宜技术之一。第二页,共二十二页。(fāzhǎn)二、发展历史穴位注射疗法形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五十年代初期(chūqī),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其名称经历了封闭疗法——“孔穴封闭疗法”或称“经穴封闭疗法”或称“穴位封——“穴位注射疗法”三个阶段。第三页,共二十二页。(jiēduàn)四个阶段穴位(xuéwèi)注射1.从肌肉注射到神经阻滞的推广应用阶段(六七十年代)2.系统总结阶段(八九十年代)3.技术成熟应用阶段(近十年)。4.历经60余年,源于西医注射疗法,渐被中医所兼收,成为一种理论较为完整,科学技术含量较高用于极为广泛,疗效较为理想,前途极为广阔的疗法。第四页,共二十二页。三、适应症穴位注射法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穴位注射的病种达100余种,中医诸证、西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骨科、神经精神等各科疾病的治疗。也可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手术并发症的防治(fángzhì),对有些疑难病症也有较好的疗效。凡是针灸的适应症大部分都可用本法治疗。第五页,共二十二页。内科疾病骨伤科疾病妇儿科外科、皮五官科肤科目赤肿痛、头痛、感冒、咳痹证、扭挫痛经、月乳痈、肠咽喉肿痛、嗽、哮喘、胃伤、、颈椎经不调、痈、风中耳炎、痛、腹痛、泄病、颈肩综崩漏、带疹、痤鼻炎、急泻、痢疾、淋合症、肋软下更年期疮、银屑性结膜炎病、失眠、心骨炎、腰椎综合症、病、乳腺麦粒肿悸、心痛、高血间盘突出症、慢性盆腔增生、胆视神经萎压、眩晕、耳鸣、坐骨神经痛、炎、不孕石症、面缩、鼻炎、耳聋、中风、痿腰肌劳损、症等、瘫、三叉慢性咽炎、证、支气管哮膝关节骨性小儿麻痹神经痛、眼睑下垂喘、急性胃肠炎、关节炎等后遗症等慢性胆囊炎、风等。面神经炎湿、内风湿性关带状疱疹节炎、皮肤瘙痒症第六页,共二十二页。四、常用药物(chánɡyònɡ)包括了可肌肉注射的绝大部分药物,如西药液体制剂、中药液体制剂、组织液等。都可供穴位注射用。常用(chánɡyònɡ)的药物有以下3类:(1)中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人参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银黄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威灵仙注射液等;(2)维生素类制剂:维生素Bl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3)其他常用药:5%-10%葡萄糖注射液、0.9%生理盐水、注射用水、三磷酸腺苷、辅酶A、神经生长因子、硫酸阿托品、山莨菪碱、加兰他敏、强地松龙、盐酸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等。随着临床实践的广泛应用,还增加了氧气、空气、血液、植物油注射液,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穴位注射的内容。第七页,共二十二页。五、注射(zhùshè)部位、用具穴位(xuéwèi)注射部位:最初只局限于疼痛点,从阿是穴逐步发展到应用个别经穴奇穴以及人体的部分腧穴、耳穴等。穴位注射用具: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根据药物的剂量大小和针刺的深度选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针头。常用的注射器规格为1毫升、2毫升、5毫升、10毫升、20毫升;常用的针头为5-7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以及封闭用的长针头。第八页,共二十二页。(zuòyòng)六、作用机制经络的作用:联系人体上下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病邪,反应病候。穴位的作用: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双向调整作用,药物对穴位的持久作用。药物的效能作用较其它作用给药具有用药量小,药物可经经络直达病所,药物吸收快,作用佳的优势。现代动物实验研究表明,穴位治疗尤其是部分穴位注射用药几乎与静脉途径给药见效速度、效果一致,是一种(yīzhǒnɡ)极好的给药途径。第九页,共二十二页。七、特点(tèdiǎn)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