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línchuánɡ)应用指南广州医学院第一(dìyī)附属医院儿科2008-10-15第一页,共四十三页。(érkē)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儿科协作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参与机构第二页,共四十三页。推荐意见强度分级第三页,共四十三页。第一(dìyī)部分肠内营养支持第四页,共四十三页。通过胃肠道提供营养,无论是经口喂养(wèiyǎng)还是管饲喂养称为肠内营养。肠内营养定义第五页,共四十三页。能量:105~130kcal/kg.d,大部分新生儿体重增长良好。早产儿110~135kcal/kg.d),部分(bùfen)超低体重儿可达150kcal/kg.d才能达到理想体重增长。(C)脂肪:5~7g/kg.d,占总能量的40%~50%(B)碳水化合物:10~14g/kg.d,占总能量的40%~50%(B)1推荐摄入量第六页,共四十三页。1推荐摄入量第七页,共四十三页。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奶瓶(nǎipínɡ)喂养管饲喂养①鼻胃管喂养是首选②鼻肠管喂养:不推荐新生儿喂养采用本喂养途径。(A)2喂养方式第八页,共四十三页。尽可能早期母乳喂养,尤其是早产儿。(A)禁忌证:①母亲患有活动性传染病如结核病,肝炎等②母亲为HIV病毒、CMV病毒、梅毒螺旋体感染或携带者;③乳房单纯性疱疹病毒感染(另一侧无感染乳房可继续喂养);④母亲正在接受同位素诊疗,或曾暴露于放射性物质下(乳汁内含放射活性物质);⑤母亲正在接受抗代谢药物及其他化疗药物治疗,或对婴儿有影响的药物治疗(直至完全清除之前);⑥母亲正在吸毒、酗酒;⑦怀疑或明确(míngquè)诊断为遗传代谢性疾病,如半乳糖血症、苯丙酮尿症等。(B)第九页,共四十三页。适用于34周以上(yǐshàng)具有完善吸吮和吞咽能力,又无条件接受母乳喂养的新生儿。(B)奶瓶喂养第十页,共四十三页。适应证:①<32周早产儿;(xīshǔn)②吸吮和吞咽功能不全、不能经奶瓶喂养者;③因疾病本身或治疗的因素不能经奶瓶喂养者;④作为奶瓶喂养不足的补充。管饲喂养第十一页,共四十三页。推注法(Bolus):适合于较成熟、胃肠道耐受性好的新生儿,但不宜用于胃食管反流和胃排空延迟者。(B)间歇(jiànxiē)输注法(Intermittentdrip):采用输液泵输注,每次输注时间可以持续30min~2h,根据患儿肠道耐受情况间隔1~4h输注。适用于胃食管反流、胃排空延迟和有肺吸入高危因素的患儿。(B)持续输注法(Continuousdrip):连续20~24h用输管饲方式液泵输注喂养。此方法仅建议用于上述两种管饲方法不能耐受的新生儿。(B)第十二页,共四十三页。管饲喂养的用量与添加速度建议最终喂养量达到每天(wèiyǎng)140~160第十三页,共四十三页。微量肠道喂养(Minimalenteralfeeding,MEF)适用于无肠道喂养禁忌证,但存在胃肠功能不良的新生儿,其目的是促进胃肠道功能成熟,改善喂养耐受性,而非营养性喂养。(A)方法:生后第1天即可开始。以输液泵持续或间管饲方式歇输注法经鼻胃管输注稀释(xīshì)/标准配方乳或母乳每小时0.5~1.0mL/kg(每天5~20mL/kg),5~10d内维持不变。(B)第十四页,共四十三页。母乳:首选,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吸吮功能不完善的早产儿可经鼻胃管喂饲。(B)早产儿配方乳:胎龄在34周以内或体重<2kg早产低体重儿。(B)婴儿配方乳:34周以上(yǐshàng)胃肠道功能发育正常(B)以水解蛋白为氮源的婴儿配方乳:肠道功能不全(如(B)短肠和小肠造瘘3肠内营养的制剂选择)和对蛋白质过敏的婴儿。免乳糖配方乳:腹泻>3d,乳糖不耐受的新生儿,及肠道功能不全(如短肠和小肠造瘘)患儿。(B)特殊配方乳粉:代谢性疾病患儿(如苯丙酮尿症患儿专用奶粉)。(A)第十五页,共四十三页。所有容器需高温消毒专用配制室病房内配置应即配即用中心(zhōngxīn)配制,应在配置完毕后置4℃冰箱储存,喂养前再次加温4配方乳配制常与保存温下放置时间不应超过4h若为持续输液泵胃肠道喂养或间歇输液泵输注,应每8h更换注射器,每24h更换输注管道系统。(B)第十六页,共四十三页。5肠内营养的监测第十七页,共四十三页。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原因所致消化道梗阻,怀疑或明确诊断为NEC者为绝对禁忌证。此外(cǐwài),任何原因所致的肠道组织缺血缺氧性变化,在纠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