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与头脑病症(tóunǎo)陈钢教授(jiàoshòu)(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一页,共六十七页。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1、《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学说和学术思想的渊源2、《黄帝内经》指导与开拓临床诊治的思路3、学习古人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思想方法,构建中国传统(chuántǒng)思维方式(同化作用)第二页,共六十七页。清•陆懋修在《内经运气表一卷•司天在泉胜复补泻合表》中所说:“人谓《素问》为无方之书,余谓《素问》即有方之始。”虽然《黄帝内经》只载有十二、三个方剂,但《黄帝内经》有关理论对临床病证诊治(zhěnzhì)的指导意义则是巨大而深远的。特别是对临床疑难病证的治疗,则更是需要诸如《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著作的指导。清代医家沈又彭在《沈氏妇科辑要•腰背反张》中说:“奇证当于无方之书求之。”因此,对临床疑难病证的治疗思路,我们可以从《黄帝内经》中获得。第三页,共六十七页。《黄帝内经(huánɡdìnèijīnɡ)》理论指导临床的功能(1)预见功能(2)认识功能(3)解释功能(4)方法功能(5)决策功能(6)批判功能(7)拓潜功能第四页,共六十七页。经文与临床(línchuán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第五页,共六十七页。一、头脑与五脏精气神的关系1、头者,精明(jīngmíng)之府2、脑者,髓之海也精气神会聚之处与五脏六腑之精气神都有关第六页,共六十七页。《素问·五脏别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dìqì)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灵枢·决气》:“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第七页,共六十七页。《灵枢·决气》:“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本神篇曰:故生之来谓之精。决气篇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故人始生先成精也。)精成而脑髓生。(精藏于肾,肾通于脑,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诸髓皆属于(shǔyú)脑,故精成而后脑髓生。)”第八页,共六十七页。二、五神五神脏神魂魄(húnpò)意志第九页,共六十七页。心主神明1)思维(sīwéi)《荀子·解蔽》:“人何以知道?曰:心。人生而有知……心生而有知。”人有知是因赖心有知。心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器官。《孟子·告子上》说:“心之官则思。”南北朝《神灭论》云:“心病则思乖,是以知心为虑本。”说明心有思考的作用。第十页,共六十七页。2)记忆:时间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要素。只有具备记忆的主体,才能得知时间。记忆是由记和忆结合起来构成的。石头上可以留下痕迹,但石头有记无忆,故石头只有变化,却无所谓过去、现在和未来。根据石头的现状,探寻它的过去,那是人的事情。(刘长林《中国象科学观》65页)触景生情,这一景,是现今。现今带你回到过去,记忆过去。一般说回忆。每一个人心神不一样,所以感知过去的能力、情景、内容、意义等都不一样。《灵枢·五色》:“积神于心,以知往今。”张景岳注:“神积于心则明,故能知已往来今之事。”神在于心,只有依托主体心神记忆,才能记忆过去、感知现在。《诸病源候论》:“多忘者,心虚也。”心虚,则记忆功能(gōngnéng)减退,故表现为多忘。第十一页,共六十七页。3)意志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它是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的心理现象。其过程包括决定阶段和执行阶段。决定阶段指选择一个(yīɡè)有重大意义的动机作为行动的目的,并确定达到该目的的方法。执行阶段即克服困难,坚定地把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心统摄意志。《医门法律》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赅意志。”第十二页,共六十七页。4)情志与情感情志,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人的心理活动,中医学将其统称为情志,或叫做情绪,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映。情志活动属于人类正常生理现象。《儒门事亲》:“五志所发,皆从心造。”《类经》:“凡情志所属,惟心所统。”“心为五脏六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