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一般检验第一页,共九十九页。•血液检验不仅是诊断各种(ɡèzhǒnɡ)血液病的主要依据,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也可提供许多信息,是临床检验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根本内容。第二页,共九十九页。第一节红细胞检查(jiǎnchá)第三页,共九十九页。第四页,共九十九页。第五页,共九十九页。一、红细胞计数(jìshù)〔RBC〕•【参考值】•男:〔4.0~5.5)×1012/L•女:〔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第六页,共九十九页。•【临床意义】••1、生理性变化•年龄与性别(xìngbié)的差异:•精神因素:•剧烈体力运动和劳动:•气压降低:•妊娠中、后期,6个月~2岁的婴幼儿,老年•人。第七页,共九十九页。•2、病理性变化••〔1〕、RBC和Hb减少: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xuèhóngdànbái)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下限,通常称为贫血〕,由于各种病因导致外周血单位体积RBC减少,即为病理第八页,共九十九页。第九页,共九十九页。•〔2〕、RBC增多(zēnɡduō)••a、原发性RBC增多症:真红•b、继发性RBC增多症:机体缺氧。心血管•病、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c、相对性RBC增多症:体内水分丧失第十页,共九十九页。二、血红蛋白(xuèhóngdànbái)测定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或HGB〕第十一页,共九十九页。Hb的代谢RBC衰老(shuāilǎo)破坏后释放出的Hb分子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细胞降解为铁、珠蛋白和胆色素。铁进入铁代谢池供机体重新利用;珠蛋白被分解为氨基酸参与氨基酸循环;胆色素经肝脏代谢后随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第十二页,共九十九页。【参考值】男:120~160g/L女: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第十三页,共九十九页。【临床意义】:根本同RBC计数。但对贫血程度的判断上优于红细胞计数。以下两种情况值得注意:①在某些病理情况下,Hb和RBC的浓度不一定能正确反映全身红细胞总容量的多少。大量失血〔主要是血容量的缩小,血浓度变化很少,从Hb等第十四页,共九十九页。三、RBC形态检查各种病因可作用于RBC生理进程的不同阶段,从而引起RBC相应的病理变化,导致某些类型贫血的RBC产生(chǎnshēng)特殊的形态变化。此种形态学改变包括RBC大小、形态、染色和内涵物的异常。RBC形态检查与Hb、RBC计数结果相结合可粗略地推断贫血原因,对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第十五页,共九十九页。【参考值】瑞氏染色:双凹圆盘形,细胞大小相似,平均直径7.5µm(直径范围6~9µm);淡红色,中央1/3(zhōngyāng)为生理性淡染区;胞质内无异常结构。第十六页,共九十九页。【临床意义】RBC形态变化表现在以下(yǐxià)四方面:1、RBC大小不一:小RBC、大RBC、巨RBC、RBC大小不均。2、RBC内血红蛋白含量改变:正常色素性、低色素性、高色素性、多色性、细胞着色不一。第十七页,共九十九页。第十八页,共九十九页。小RBC:(Φ<6µm,MCV<80fl)低色素+小细胞〔缺铁性贫血(pínxuè)、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pínxuè)〕;高色素+小细胞〔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第十九页,共九十九页。大RBCΦ>10µm,MCV>100fl):贫,染多色性或含有嗜碱性(jiǎnxìnɡ)点彩,巨幼贫,溶第二十页,共九十九页。巨RBC:Φ>15µm,缺乏(quēfá)叶酸及维生巨幼贫素B12第二十一页,共九十九页。第二十二页,共九十九页。正常(zhèngcháng)色素性:淡红色圆盘状,中央有生理性浅染区。见于:正常人,急性失血、再障、白血病。第二十三页,共九十九页。低色素性:淡、中央淡染区扩大;常见于缺铁、珠蛋白异常(yìcháng)、铁粒幼贫血。第二十四页,共九十九页。高色素性: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xiāoshī);见于巨幼贫。第二十五页,共九十九页。多色性:未成熟、色灰红或淡灰;常见于溶贫、增生(zēngshēng)性贫血。第二十六页,共九十九页。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zēnɡduō)第二十七页,共九十九页。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一般大于25-50%才有诊断价值。(zēnɡduō)第二十八页,共九十九页。主要见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