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页,共七十五页。相关(xiāngguān)调查中国:工作3年以内的医院新职工(医生和护士)锐器伤发生率高达95.66%。而锐器伤后报告者仅占7.67%。美国:CDC每年至少有100万人次发生针刺伤,因血源性传播(chuánbō)疾病造成医务人员死亡人数达几百人,几乎每天死亡1人。英国:BMA调查发现针刺伤与HIV和HBV感染有很大的相关性。2第二页,共七十五页。相关(xiāngguān)调查2003年SARS引起医务人员发生的院内感染是普通人群的2倍,据卫生部统计,确诊为SARS的患者中25.5%为医护人员,位居各职业发病率的首位。北京地坛医院收治3名护士因针刺伤暴露于艾滋病感染血液后发生艾滋病病毒感染。某医院在一次急诊抢救(qiǎngjiù)中,6名医务人员遭艾滋病职业暴露,半年后2名血液检测HIV病毒抗体阳性。我国某医院调查证实,有一组医务人员,HBcAg血清阳性率高达53.5%。3第三页,共七十五页。三级综合(zōnghé)医院评审标准6.4.5贯彻与执行《劳动法》等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与完善职业安检查方法全防护与伤害的措施、应急预案、处理与改进的制度,上岗前有职业安全防护教育。6.4.5.【C】11.有职业安全防护应急贯彻与执行预案。《劳动法》等2.有员工职业暴露损害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与完善职业安全防护与伤害的措施、应急预案、处理与1.查看相关文件资料档案。的紧急处理程序和措施。改进的制度,2.查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文件资料,上岗前有职业并现场了解落实4情况。3育4..培有有训职职。业业安安全全防监护测的制教度。安全防护教育。第四页,共七十五页。职业安全防护(fánghù)的定义指针对职业(zhíyè)损伤因素可能对机体造成的各种伤害,职工在职业(zhíyè)活动过程中采取多种适宜的措施,避免受职业(zhíyè)损伤因素的侵袭,或将其所受伤害降低到最低。5第五页,共七十五页。标准预防(yùfáng)的定义针对(zhēnduì)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6第六页,共七十五页。标准(biāozhǔn)预防的三个基本概念隔离对象:即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bìngrén)(bìngrén)防护强调双向防护,即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护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护人员传至病人;隔离措施:根据传播途径建立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施。其重点是手卫生。7第七页,共七十五页。主要(zhǔyào)内容职业安全防护(fánghù)事件应急预案职业安全监测管理制度职业暴露损害的紧急处理程序和措施8第八页,共七十五页。职业安全防护事件(shìjiàn)应急预案9第九页,共七十五页。职业安全防护事件应急(yìngjí)预案目的为提高医院职业安全防范(fángfàn)的能力,正确、有效、快速处置各类职业安全防护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保证医院正常工作秩序10第十页,共七十五页。医务人员工作过程(guòchéng)危险和有害因素1.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致病微生物,如细菌(xìjūn)、病毒、真菌等2.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如电离辐射、高温物质、噪声等3.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如化学消毒剂、细胞毒性药物、放射性物品、易燃液体/固体、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等11第十一页,共七十五页。医院职业(zhíyè)安全防护事件应急处置一、先期处置1.职业安全防护事件发生后,在做好信息报告的同时,要启动预案响应措施,立即组织本部门工作人员营救受伤害人员,疏散、撤离、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2.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采取其他(qítā)防止危害扩大的必要措施。3.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医院正常工作秩序。4.向行政部门报告12第十二页,共七十五页。医院职业安全防护(fánghù)事件应急处置二、应急救援发生职业安全防护事件(shìjiàn)时,医院应急领导小组根据情况需要、调度人员、资源对患者进行救治、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