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页,共四十三页。第五节心脏(xīnzàng)的检查1第二页,共四十三页。心脏检查是身体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检查时,患者取卧位、半卧位或坐位,医生站在其右侧,充分暴露胸部,应在安静、温暖、光线充足的环境中进行。按视诊、触诊、叩诊(kòuzhěn)、听诊的顺序进行。2第三页,共四十三页。1.心前区外形(pínlǜ)2.心尖搏动正常人,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约0.5~1.0cm处,搏动范围直径约2.0~2.5cm。如因肥胖、女性乳房遮盖、肺气肿等影响,其心尖搏动可不明显或看不到。观察心尖搏动时,应注意其位置、强度、范围、节律及频率有无异常。一、视诊3(1)心尖搏动位置的改变:在生理情况下,体位和体型对心尖搏动的位置有一定的影响。病理因素有:1)心脏疾病:左心室增大时,心尖搏动向左下方移位;右心室增大时,心尖搏动向左移位。第四页,共四十三页。2)胸廓疾病:一侧胸腔大量积液或气胸(qìxiōnɡ)时心尖搏动推向健侧;肺不张、粘连性胸膜炎时,心尖搏动被拉向患侧;脊柱或胸廓畸形也可影响心尖搏动的移位。3)腹部疾病:大量腹水或腹腔内有巨大肿瘤,可使心尖搏动位置上移。4(2)心尖搏动强度及范围的改变:积液时,均可使心尖搏动减弱或消失;在生理情况下,肥胖或肋间隙变窄者,心尖搏动弱且搏动范围小;消瘦或肋间隙宽者,心尖搏动强且搏动范围大;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时,心尖搏动增强。病理因素有:1、发热、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及左心室肥大时,均可使心尖搏动增强且搏动范围大;2、急性心肌梗塞、心包积液、肺气肿、左侧气胸或胸腔(xiōngqiāng)第五页,共四十三页。5第六页,共四十三页。3、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不是向外搏动,反而内陷称为负性心尖搏动,见于粘连性心包炎心包与周围组织有广泛粘连时,亦可见于右心室显著(xiǎnzhù)肥大者。63.心前区异常搏动(1)胸骨左缘第2肋间搏动,见于肺动脉扩张(kuòzhāng)、肺动脉高压,亦可见于正常青年人;(2)胸骨右缘第2肋间及胸骨上窝的搏动,多为升主动脉或主动脉的搏动,可见于主动脉扩张或主动脉瘤;(3)胸骨左缘第3、4肋间搏动,见于右心室肥大;(4)剑突下搏动,见于肺气肿或肺气肿伴右心室肥大,亦可见于腹主动脉瘤引起。第七页,共四十三页。7第八页,共四十三页。心脏触诊的主要内容包括心前区搏动)(bódòng、震颤及心包摩擦感。8第九页,共四十三页。用触诊确定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弱和范围较视诊准确,特别是视诊不能满意发现心尖搏动时,常需触诊才能确定。左心室肥厚(féihòu)时心尖区徐缓、有力的局限性搏动,并使触诊的手指尖端抬起并停留片刻,称抬举性搏动,为左心室肥大的特征性体征。心尖搏动的凸起冲动标志着心室收缩期的开始,并可以此确定心音、杂音及震颤出现的时期。9第十页,共四十三页。触诊时手掌所感触到的一种微细的颤动感,此种震动(zhèndòng)(zhèndòng)感与在猫喉部触到的呼吸震动感相似,故又名“猫喘”,为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的特征性体征之一。10(zhènchàn)第十一页,共四十三页。时相部位临床意义收缩期胸骨右缘第2肋间主动脉瓣狭窄(xiázhǎi)•胸骨左缘第2肋间肺动脉瓣狭窄•胸骨左缘第3、4肋间室间隔缺损舒张期心尖区二尖瓣狭窄连续性连续性胸骨左缘第2肋间动脉导管未闭•及其附近11正常心包腔内有少量液体,起润滑心包的脏、壁层作用。当心包炎症时,纤维蛋白渗出致心包脏、壁层表面变得粗糙,心脏收缩时两层粗糙的心包膜相互摩擦产生振动,传至胸壁,可在心前区触及一种连续性震动感,称为心包摩擦感。在胸骨左缘3、4肋间隙处较易触及,因此处的心脏表面不被肺组织遮盖且接近胸壁。在收缩期和舒张期均可触及,但收缩期明显;坐位(zuòwèi)稍前倾或深呼气末更易触及。当心包腔内有较多液体时,心包脏层、壁层两层分离,则心包摩擦感消失。第十二页,共四十三页。12第十三页,共四十三页。方法:间接叩诊法,左侧轻叩,右侧(yòucè)较重叩顺序:先左后右,由外向内,从下向上13叩诊心脏是叩诊心脏的相对浊音第十四页,共四十三页。(zhuóyīn)界,它可反映心脏的实际大小。心脏(xīnzàng)各心脏的相对部在胸壁的投(xiāngduì)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