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治(DiagnosisandTherapyOFEHF)首都医科大学附属(fùshǔ)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三科梁连春第一页,共四十三页。(lìshǐ)埃博拉出血热历史截至10月10日,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累计发现埃博拉病毒确诊、疑似和可能(kěnéng)感染病例8300例,死亡4033人。2第二页,共四十三页。•埃博拉病毒是1976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北部的Yambuku和苏丹南部的Nzara的流行病暴发(bàofā)后,首次在苏丹的西赤道省份和邻近扎伊尔(现为刚果民主共和国)一地区发现的。•1976年7月至11月,苏丹有284人感染埃博拉病毒,151人死亡。在刚果民主共和国,9月和10月有318人发病,280人死亡。1977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发生了一起病例,1979年在苏丹,埃博拉再度暴发(33个病例,包括22人死亡)。•1989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莱斯顿,检疫实验室在猕猴身上分离出了埃博拉病毒的莱斯顿亚型。1989年至1996年,美国(弗吉尼亚州的莱斯顿,德克萨斯州的阿丽斯和宾夕法尼亚州)和意大利从菲律宾进口的猴子,发生了若干次埃博拉莱斯顿亚型暴发。调查追踪到所有埃博拉莱斯顿亚型的暴发都源于菲律宾马尼拉附近的一个出口设施,但未能确定这一设施的污染方式。一些猴子死亡,至少有四人受到感染,虽然他们都没有出现临床疾病。3第三页,共四十三页。•1994年11月,在科特迪瓦确诊了1例科特迪瓦亚型埃博拉出血热,以及若干黑猩猩病例。•1995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Kikwit发生大流行,315人发病,其中250人死亡。•在加蓬(jiāpénɡ),1994年首次记载埃博拉出血热(19个病例,包括9人死亡)。此后疫情暴发于1996年2月(37个病例,21人死亡)和7月(60个病例,45人死亡)•2000年10月,在乌干达北部的Gulu区报告了埃博拉疫情。2000年9月至2001年1月,苏丹亚型的埃博拉病毒感染了425人,224人死亡,这是迄今为止埃博拉最大规模的一次流行。也是1979年以来,苏丹亚型埃博拉病毒第一次有报告的出现。•2001年10月至2003年12月,在加蓬和刚果共和国报告了若干次扎伊尔亚型的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总计有302个病例,254人死亡。•自从发现埃博拉病毒以来,总共记载了大约1850个病例,1200多人死亡。4第四页,共四十三页。概述(ɡàishù)•埃博拉出血热(Ebolahemorrhagic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EBO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乏力、头痛、肌痛,胃肠道症状,出血和多脏器(zānɡqì)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的病死率很高,可达25%-90%。5第五页,共四十三页。病原学•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100nm。•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tūqǐ),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6第六页,共四十三页。病原学•埃博拉病毒包括四种亚型•扎伊尔型(EBOV)•塔伊深林型(TAFV•本迪布焦型(BDBV)•苏丹(sūdān)型(SUDV)•莱斯顿型(RESTV)。•前三种亚型埃博拉病毒能够致人类疾病,莱斯顿型(RESTV)对人不致病.7第七页,共四十三页。病原学•EBOV在常温下较稳定,对热有中等度抵抗力,56℃不能完全(wánquán)灭活,60℃30min方能破坏其感染性;紫外线照射2min可使之完全灭活。8第八页,共四十三页。流行病学(liúxínɡbìnɡxué)•传染源–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狐蝠科的果蝠有可能为本病的传染源•宿主动物–天然宿主--非洲果蝠。尤其(yóuqí)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楚。9第九页,共四十三页。流行病学(liúxínɡbìnɡxué)•传播途径•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感染场所主要为医疗机构和家庭,在一般商务活动、旅行、社会交往和普通工作场所感染风险低。•人群易感性•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发病(fābìng)主要集中在成年人,•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