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gǎnrǎn)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院感办2014年9月8日第一页,共三十九页。培训内容(péixùn)•1、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的基本要求•2、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及密切接触者的管理(guǎnlǐ)•3、医务人员防护•4、个人防护用品的佩戴第二页,共三十九页。(miànlíng)中国大陆面临的风险输入性病例风险非洲直飞大陆口岸城市:上海、北京、广州通过其他途径进入大陆:欧洲转机、香港(jìnrù)二代传播风险华人(含西非务工返回、非洲医疗队返回)非洲人:广州居留人数?我国与西非三国(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存在人员往来(wǎnglái)不排除疫情输入我国的风险,但发生大规模扩散的风险较低第三页,共三十九页。(gǎnrǎn)人如何感染这一病毒?•黑猩猩、大猩猩、果蝠、猴子、森林羚羊和豪猪而染病(rǎnbìng)。通过密切接触到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而传给人类。在非洲,通过处理在热带雨林中发现的受到感染的患病或者死去的•自然储存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自然循环方式尚不清楚。•高危动物(即果蝠、猴子或猿)的接触,包括不要拾取在森林中发现的死亡动物,也不要处理动物重要的是要减少与生肉。第四页,共三十九页。您知道什么(shénme)是bushmeat吗?Eatingbushmeatasviralfeast吃野味的病毒盛宴第五页,共三十九页。(chuánbō)(chuánbō)人际传播的主要方式:接触传播•为最主要的途径。病人或动物的任何体液均具有高度的传染性接触传播•直接接触:通过破损皮肤或粘膜•高传染性:血液、呕吐物、排泄物•其他:唾液、汗液和精子…•:当健康人的破损皮肤或粘膜与受到埃博拉病人的感染性液体(如脏衣物、床单或者(huòzhě)用间接接触过的针头)污染的环境发生接触时,也可发生感染。第六页,共三十九页。EV的抵抗力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灭活病毒(bìngdú)需要1小时。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第七页,共三十九页。(jīběn)一、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的基本要求(yùjǐnɡ)•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一)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患者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而感染。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当予以警惕,做好防护。目前埃博拉出血热尚无疫苗可以预防,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结合实际情况,建立预警第八页,共三十九页。•二)医疗机构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隔离及飞沫隔离措施。(•(三)医疗机构应当开展临床医务人员培训,要求医务人员掌握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标准、医院感染(gǎnrǎn)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和技术,做好个人防护。第九页,共三十九页。•(四)医疗机构应当针对发热病人做好预检分诊工作。临床医师应当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史进行排查,对留观、疑似和确诊病例按照相应规定报告。严格执行首诊医生负责制。•(rényuán)(rényuán)(五)埃博拉出血热患者隔离区域应当严格限制人员出入,医务人员应相对固定。第十页,共三十九页。•(六)医疗机构应当做好医务人员防护、消毒等措施所需物资的储备,防护用品及相关物资应符合国家有关要求。(七)医疗机构应当严格遵循《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12)的要求,做好诊疗器械、物体表面(biǎomiàn)、地面等的清洁与消毒。(八)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区和定点收治病区应当建立严格的探视制度,不设陪护。若必须探视时,应当严格按照规定做好探视者的个人防护。第十一页,共三十九页。什么是标准预防(biāozhǔn)1996年美国医院(yīyuàn)感染控制实践顾问委员会(HICPAC)对隔离系统进行了修订,将疾病分类隔离系统由7类(严密隔离、接触隔离、呼吸道隔离、抗酸杆菌隔离、胃肠道隔离、引流物及分泌物隔离、血液及体液隔离)改为3类,既;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形成空气隔离、飞沫隔离、接触隔离了标准预防,标准预防针对所有在医院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