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īyuàn)李素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fùshǔ)北京佑安医院010—83997339第一页,共七十页。2014年3月,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首先在几内亚出现,随后疫情逐步蔓延至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目前在美国、西班牙等国已发现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疫情防控形势日益严峻。WHO通报,截至2014年10月14日,全球共有8914例埃博拉感染病例,死亡病例4447人。(ɡònɡyǒu)全球已有427名医务人员感染埃博拉病毒,其中236人死亡。第二页,共七十页。这是西非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埃博拉出血热的疫情暴发流行。疫情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中国目前没有疫情。(zhōnɡɡuó)为保护国民的健康,尤其是保护大众的就医安全,做好埃博拉出血热的医院感染防控是医疗机构的重要职责,亦是每位医院员工的圣神职责。第三页,共七十页。2014年8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非洲埃博拉出血热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就各国应采取的措施提出了建议。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在召开记者招待会时,形容埃博拉为“现代社会中发生的最严(shèhuì)重健康卫生界紧急危机”。第四页,共七十页。针对世卫组织的决定,我国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的防控工作,国家卫生计生委多次召开会议,颁布了许多相关的文件,并对医务人员广泛展开培训,积极做好疫情的防控准备。(zhǔnbèi)经国务院批准,2014年8月27日,我国已将埃博拉出血热纳入》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第五页,共七十页。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bìngdú)(bìngdú)态。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100nm。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埃博拉病毒可分为本迪布焦型、扎伊尔型、莱斯顿型、苏丹型和塔伊森林型。其中扎伊尔型毒力最强,苏丹型次之,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第六页,共七十页。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shìwēn)(tèxìng)化,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100℃5分钟即可灭活。该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第七页,共七十页。1976年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是在同时发生的两起疫情中检出,其中一起发生在刚果民主共和国靠近埃博拉河岸的一座小城,疾病因此得名埃博拉出血热。(liúxínɡbìnɡxué)本病即往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流行。今年9月初刚果共和国出现一起埃博拉出血热暴发疫情,经世界卫生组织确认,此起疫情与西非没有关联。(méiyǒu)第八页,共七十页。传染源:(liúxínɡbìnɡxué)埃博拉出血热的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尚未发现潜伏期病人有传染性;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大猩猩、黑猩猩、猴、羚羊、豪猪等野生动物可为首发病例的传染源。(bìngdú)第九页,共七十页。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liúxínɡbìnɡxué)(fāngshì)尚不清楚。第十页,共七十页。传播途径:(liúxínɡbìnɡxué)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血液(xuèyè、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第十一页,共七十页。病人感染后血液和体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病人家属(jiāshǔ)(liúxínɡbìnɡxué)或其他密切接触者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第十二页,共七十页。在埃博拉死者葬礼时,人们与死者尸体直接接触,也是埃博拉病毒传播的(shītǐ)(liúxínɡbìnɡxué)重要方式。第十三页,共七十页。虽然尚未证实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suīrán)(liúxínɡbìnɡxué)据文献报道,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精液、乳汁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相关途径传播的可能性。第十四页,共七十页。人群易感性:(liúxínɡbìnɡxué)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