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第一页,共八十一页。本教材依据199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将我国脑血管病分为11类,把缺血性脑血管病这个题目归在哪个章节都欠妥,由于(yóuyú)授课时间所限,现只能重点介绍几种病,特予以说明。第二页,共八十一页。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和脑梗死。1、TIA包括颈动脉系统(前循环)TIA和椎-基底(jīdǐ)动脉系统(后循环)TIA。2、脑梗死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和腔隙性梗死。第三页,共八十一页。二、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yīnsù)危险因素存在时,脑卒中发生几率显著增加,但不是绝对的,对某个体来说,危险因素存在并不一定发生脑卒中,缺乏已知危险因素也不能确定不发生卒中。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的和不可干预的两类:第四页,共八十一页。⒈可干预的:高血压(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糖尿病、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TIA、脑卒中病史、肥胖、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xiázhǎi)、酗酒、吸烟、抗凝治疗、脑动脉炎等。⒉不可干预的:高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第五页,共八十一页。三、脑卒中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又分为:1.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缺血症状体征在3周内完全恢复。2.完全型缺血性脑卒中,起病6小时内症状即达到高峰。3.进展型缺血性卒中,神经症状在起病后6小时至2周仍逐渐(zhújiàn)加重。第六页,共八十一页。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是指脑动脉一过性供血不足而引起(yǐnqǐ)的短暂发作的局灶性脑功能障碍,即尚未发生脑梗死的一过性脑缺血。症状和体征一般持续数秒至数十分钟,24小时内完全恢复,可反复发作,未治疗的TIA约三分之一最终发生脑梗死。第七页,共八十一页。病因和病机1.微栓塞:颅外动脉(dòngmài)粥样硬化斑快脱落或其他微栓子进入脑动脉(dòngmài)阻塞血管出现症状,当栓子自溶或侧枝循环开放,脑血流恢复,症状消失。2.脑血管狭窄、受压痉挛:颅内外动脉(dòngmài)因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或颈椎病或受各种刺激,血管痉挛出现症状。第八页,共八十一页。3.血流动力学:血压降低、血管自身调节能力差,脑血流量减少,出现(chūxiàn)局灶性神经症状,血压回升后可恢复。4.血液成分: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白血病时,血中有形成分阻塞微血管出现(chūxiàn)症状。第九页,共八十一页。临床表现多50岁后发病,常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颈椎骨质增生病史,突然起病,持续时间短暂,可数秒或数分钟,症状发展至高峰多在2分钟内,一般不超过20(chāoguò)分钟,常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的神经症状和体征基本相同,不留神经功能缺损体征。第十页,共八十一页。1.颈内动脉系统TIA:可发生短暂性偏瘫或单瘫,或偏身麻木,同向偏盲,单眼一过性失明(shīmíng)。发生在优势半球,可失语。可单个症状或多个组合症状出现。第十一页,共八十一页。2.椎基底系统TIA:常眩晕、恶心呕吐、一般无耳鸣、复视(fùshì)、平衡失调、吞咽困难、交叉性瘫痪或感觉障碍,脑干网状结构缺血可发生猝倒发作(dropattack)突然四肢无力跌倒,极短时间内自行站立,觉察不到意识障碍,是该系统的特殊表现。少数人出现一过性意识障碍,清醒后无任何症状。第十二页,共八十一页。辅助检查1.CTMRI均阴性MRA可见颅内动脉狭窄征象,发作时MRI弥散加权成像和灌注加权成像,可发现脑局部缺血。2.B超多普勒可发现颈部大动脉狭窄,心脏B超可查到心源性栓子(shuānzǐ),TCD脑血流速度改变。第十三页,共八十一页。3.SPECT和PET检查:TIA发作时脑局部血流量减少,脑代谢率降低。4.颈X线,CT可发现颈椎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5.DSA为有创检查,可显示颅内外动脉狭窄的部位(bùwèi)、程度。第十四页,共八十一页。诊断1.主要靠病史。2.CTMRI阴性。3.眼底血管发现(fāxiàn)微栓子,则强力支持系由微栓子引起的TIA,应及时治疗。第十五页,共八十一页。鉴别诊断1.部分性癫痫:癫痫病史,CTMRI可发现相应的脑损害,脑电图异常。2.内耳(nèiěr)眩晕:发病年龄轻,持续时间长,多超过24小时,常伴有耳鸣、眼震、听力减退。3.颅内占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