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白细胞计数(jìshù)与分类计数(jìshù)WhiteBloodCellcount(WBC)andCelldifferentcount(DC)第一页,共五十九页。(一)基本理论(jīběn)周围血5种白细胞,均起源与骨髓多能干细胞和相应的祖细胞,受细胞因子调节,成熟(chéngshú)后根据机体需要释放到周围血。第二页,共五十九页。1.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zhōngxìng)在骨髓中发生、分化、发育并成熟(约10天)。成熟中性粒细胞约半数附着于血管壁,当血管痉挛、血流加快时离开血管壁参与血循环;但当血流减慢(jiǎnmàn)、某些毒素抑制时,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也可随时停留在血管壁。第三页,共五十九页。中性粒细胞可吞噬(tūnshì)细菌及受损的组织细胞、某些补体等。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中性粒细胞寿命很短(2-3天)。第四页,共五十九页。2.嗜酸性粒细胞(eosenophil,E)(suānxìnɡ)清除肥大细胞及嗜碱酸性粒细胞所释放的组织胺等物质(wùzhì),限制过敏反应的无限扩大,可在寄生虫或其他异物等表面增殖,限制其活动。第五页,共五十九页。3.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B)(jiǎnxìnɡ)参与(cānyù)超敏反应第六页,共五十九页。4.淋巴细胞(lymphocyte,L)发生于骨髓,在脾、胸腺和淋巴结分化、发育,成熟后参与血液循环。参与特异性免疫(miǎnyì)。寿命较长第七页,共五十九页。5.单核细胞(monocyte,M)吞噬某些细菌、真菌、原虫、抗原(kàngyuán)-抗体复合物等,是重要的抗原(kàngyuán)呈递细胞。第八页,共五十九页。(二)白细胞分析方法1.手工白细胞计数与分类2.电阻抗法白细胞计数及分群3.其他分析(fēnxī)技术(VCS、激光法、细胞化学法等)第九页,共五十九页。法(shǒugōng)瑞手氏工染色原理第十页,共五十九页。电阻抗法白细胞分群(diànzǔ)大细胞(xìbāo):中性粒细胞(xìbāo)LCR、LCC中间大小细胞:单核、嗜酸、嗜碱MCR、MCC小细胞:淋巴细胞SCR、SCC第十一页,共五十九页。光-M化学法LN白L细胞分E析RBC碎片(fēnxī)(suìpiàn)第十二页,共五十九页。第十三页,共五十九页。(三)正常(zhèngcháng)白细胞形态第十四页,共五十九页。第十五页,共五十九页。第十六页,共五十九页。中性(zhōngxìng)杆状核粒细胞第十七页,共五十九页。嗜酸性(suānxìnɡ)粒细胞第十八页,共五十九页。嗜碱性(jiǎnxìnɡ)粒细胞第十九页,共五十九页。淋巴细胞第二十页,共五十九页。单核细胞第二十一页,共五十九页。(四)参考值WBC: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小儿11~12DC百分比%绝对值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st)0~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sg)50~702.0~7.0嗜酸性粒细胞(E)0.5~50.2~5.0嗜碱性粒细胞(B)0~10~淋巴细胞(L)20~400.8~4.0单核细胞(M)3~8第二十二页,共五十九页。(五)临床意义病理情况下,白细胞数量(shùliàng)及形态均可发生变化第二十三页,共五十九页。1.白细胞的数量改变(shùliàng)由于五种白细胞各有其重要的生理功能,病变因素及性质不同,所致白细胞变化的种类及特征(tèzhēng)也各异。因此应结合白细胞总数、各类细胞百分率及绝对值分析检验结果。第二十四页,共五十九页。常见的病理情况(chánɡjiàn)感染血液病应激理化损伤(射线、药物(yàowù)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及免疫功能异常过敏反应及某些皮肤病第二十五页,共五十九页。(1)感染(gǎnrǎn)主要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立克次体、寄生虫等。临床常见的引起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种类与白细胞数量改变的规律(guīlǜ)总结如下:第二十六页,共五十九页。(gǎnrǎn)某些感染时增白多细胞的改变减少N金葡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绿伤寒、副伤寒、流感、脓杆菌、少量病毒、真菌、立克病毒性肝炎、水痘、风次体、螺旋体等。以化脓感染多疹、CMV、疟疾、黑热病等病情好转时逐渐见,严重者可导致核象改变、中恢复正常毒性改变L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CMV、麻疹、EBV、流行性出血热、百日咳、结核、布鲁菌、梅毒、疟疾、弓形体等。有时会出现异型淋巴M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结核活动期、急性感染恢复期E寄生虫病、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