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页,共五十页。•1、造血干细胞池或祖细胞池。正常情况下,约有95%处于静止期。•2、增殖池是指处于原始、中幼阶段的细胞,具有增殖活性,根据其发育和特征还可分为不同的阶段。(chéngshú)(chéngshú)•3、贮存池(晚幼-成熟)此期细胞已经失去增殖活性,不再合成DNA,只是贮存和进一步成熟。•4、指外周血中各类有功能的成熟细胞。第二页,共五十页。第三页,共五十页。•1、外周血白细胞低于4.0×109/L者称为白细胞减少,因粒细胞在白细胞中占绝大多数,尤其是中性粒细胞,故白细胞减少通常是因中性粒细胞减少引起,且大多数也表现为中性粒细胞比例的降低,因此白细胞减少通常指的是中性粒细胞的减少。•2、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成人低于2.0×109/L、10-14岁儿童低于1.8×109/L、10岁以下儿童低1.5×109/L,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按其减少程度可分为轻度(1.0~1.95×109/L),中度(zhōnɡdù)(0.5~0.95×109/L)和重度(<0.5×109/L),重度减少也称粒细胞缺乏。第四页,共五十页。•1、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增殖异常(miǎnyì)•2、中性粒细胞破坏过多--免疫相关•3、分布异常--循环障碍、滞留第五页,共五十页。感染性粒细胞减少(jiǎnshǎo)•临床较为常见多在感染发热之后,就诊时发现粒细胞减少,如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感、麻疹等。迁延性肝炎肝脾肿大者常见有粒细胞减少,血中可见少量异型淋巴细胞。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布氏杆菌(gǎnjūn)、重症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革兰阴性杆菌(gǎnjūn)及粟粒型肺结核等均可出现粒细胞减少症。原虫感染者以疟疾为多见,特别是反复发作及伴有脾肿大者。黑热病常有粒细胞减少及坏疽性口腔炎者,在我国已基本消失第六页,共五十页。(jiǎnshǎo)(jiǎnshǎo)•一般发生在中年人,常因反复用药,也有时用药量很少就引起严重粒细胞减少,国内报告以抗肿瘤药、抗生素、解热镇痛药为多,应该说,绝大多数药品(升白细胞药除外)都可以引起白细胞减少。第七页,共五十页。(mǐngǎn)•的造血细胞和成熟粒细胞,二是引起细胞染色体的严重受伤,不仅使粒细胞数量减少,而且使粒细胞的胞浆出现中毒颗粒及空泡、胞核碎裂、溶解及棘突形成放射线对粒细胞影响程度与量有明显关系。关于放射线对粒细胞作用机理:一为杀死敏感第八页,共五十页。(kàngjìn)•的表现。外周血有粒细胞减少及白细胞总数的减少。骨髓增生呈活跃或明显活跃,粒细胞系呈成熟障碍现象,红细胞、血小板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若脾切除后数小时即可见白细胞明显增多,有时可高达20倍。此白细胞减少的原因,是增大的脾脏脾窦扩张,使白细胞过多的滞留和被破坏。脾功能亢进第九页,共五十页。(jiédì-zǔzhī)•病及慢性活动性肝炎等引起,均可有粒细胞减少。血清中可查到抗白细胞抗体,使白细胞发生凝集而被肝、脾、肺等器官所破坏结缔组织第十页,共五十页。(jiāzú)•性粒细胞减少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病较晚,可有发作性粒细胞减少,在发作期可发生并发感染。可分两型,①婴儿粒细胞减少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②家族第十一页,共五十页。(dàliàng)•破坏,在出生后6~12周内,白细胞明显减少,常合并感染,经过几个月后可逐渐恢复。由于母亲与胎儿血型不同,母体内产生白细胞凝集素,进入胎儿体内,引起白细胞大量第十二页,共五十页。(huīfù)•,目前对其病因尚不清楚以婴幼儿为主,呈周期性粒细胞减少,每15~30天发作一次,一般3~4天可恢复第十三页,共五十页。(nǚxìng)•,一般临床很少见。多偶然发现,有的患者呈神经衰弱表现。多发生于成年女性第十四页,共五十页。(yǒuguān)•。如淋巴结肿大,局部感染可有红、肿、热、痛,也有伴脾脏肿大等。在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严重缺铁性贫血、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等的部分患者,可出现粒细胞减少。由于本病白细胞减少极易发生感染,主要体征与感染有关第十五页,共五十页。•中心粒细胞转移至边缘池,循环(xúnhuán)池内粒细胞相对性减少,但总数并不减少---异体蛋白反应、内毒素等第十六页,共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