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虫感染性疾病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fùshǔ)医院传染科欧松第一页,共三十三页。病例•某省卫生厅一干部,男,45岁。98年3月出现上腹疼痛,发病不久后又出现咳嗽、咳痰、夜汗、消瘦。查:肝肿大、肝区压痛,并有胸腔(xiōngqiāng)积液,经某大医院初步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并肺转移。后经肝组织穿刺活检未查到癌细胞,但查到了一种小小的寄生虫——第二页,共三十三页。主要(zhǔyào)内容•1、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和滋养体的形态特征。•2、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流行病学(liúxínɡbìnɡxué)与生活史。•3、溶组织内阿米巴的致病机理和临床表现。•4、实验诊断方法及注意事项。•5、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治疗。第三页,共三十三页。基本概念•1.原虫: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全部功能的单细胞原生(yuánshēnɡ)生物。(原生生物,是最简单的真核生物。全部生活在水中,没有角质。可分为三大类,藻类、原生动物类、原生菌类。)•2.医学原虫:寄生于人体管腔、体液、组织或细胞内的致病或非致病性原虫。•3.滋养体(trophozoite):具有运动、摄食和生殖能力的原虫生活史期。•4.包囊(cyst):滋养体在不良条件下分泌外壁,形成静止原虫生活史期。多为感染期第四页,共三十三页。第一节阿米巴病概述•由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所致的疾病统称为阿米巴病。临床上通常分为肠阿米巴病和肠外阿米巴病。•肠阿米巴病主要(zhǔyào)(zhǔyào)病变部位在结肠,表现为痢疾样症状;肠外阿米巴病病变可发生在肝、肺或脑,主要表现为各脏器脓肿。第五页,共三十三页。阿米巴(Amoeba)•阿米巴即变形虫之意,具有宽大叶状伪足的运动细胞器为其基本特点。•阿米巴多数营自生生活,也有少数营寄生生活的。寄生在动物体和人体内。•寄生在人体内的阿米巴共有(ɡònɡyǒu)7种,寄生在人体的消化道、腔道。•多数不致病,只有溶组织内阿米巴一种致病。第六页,共三十三页。•寄生在人体内的阿米巴•虫名寄生部位•溶组织(zǔzhī)内阿米巴肠腔•哈门氏阿米巴肠腔结肠内阿米巴肠腔•布氏嗜碘阿米巴肠腔•微小内蜒阿米巴肠腔脆双核阿米巴肠腔•齿龈内阿米巴口腔•••棘阿米巴★眼角膜、脑•福氏耐格里阿米巴★脑•★为致病性自由生活阿米巴,偶寄生人体第七页,共三十三页。一、肠阿米巴病(guǒjiàng)定义:肠阿米巴病即阿米巴痢疾,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寄生于结肠引起的疾病,主要病变部位在近端结肠和盲肠,典型临床表现有果酱样大便等痢疾样症状。第八页,共三十三页。病原学•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包括滋养体和包囊(bāonánɡ)。•(一)滋养体:具有运动、摄食和生殖能力的原虫生活史期。是溶组织内阿米巴的致病形态。可分为大滋养体和小滋养体。第九页,共三十三页。大滋养(zīyǎng)体•比白细胞略大(10-60微米),内外质分明,外质透明,内质颗粒状,可见吞噬的RBC•泡状核,核仁小,居中;核膜内缘有染色质粒,大小一致(yīzhì),均匀排列;核仁与核膜间有时可见网状核纤丝第十页,共三十三页。小滋养(zīyǎng)体滋养(zīyǎng)体小(10-20微米),内外质不明显,内质没有红细胞。注意: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滋养体不论大小都具有侵袭性。第十一页,共三十三页。•(二)包囊(cyst):•滋养体在不良条件下分泌外壁,形成静止原虫生活史期。是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感染(gǎnrǎn)形态,能起传播作用。•10-20微米,呈无色透明的类圆形,可见1核、2核和4核包囊。圆形,核结构与滋养体一致,特征结构为拟染色体,苏木素染色为黑色棒状,另可见糖原泡(空泡状)。第十二页,共三十三页。各种包囊(铁苏木(sūmù)素染色)一核包囊(bāonánɡ)二核包囊(b四核包囊-成熟包囊拟染āo色ná体nɡ为)黑色棒状,未成熟包囊可见糖原泡(空泡状)第十三页,共三十三页。流行病学(liúxínɡbìnɡxué)•传染源:慢性病人、恢复期病人及无症状包囊(bāonánɡ)携带者粪便中持续排出包囊(bāonánɡ)。•传播途径:经口感染是主要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人群对溶组织阿米巴包囊普遍易感。•流行特征:以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发病较多,感染率高低与当地的经济水平、卫生条件及生活习惯有关。第十四页,共三十三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