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性艰难(jiānnán)梭菌结肠炎王竞军第一页,共五十四页。细菌(xìjūn)简介•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D)又称艰难梭菌,属厌氧性细菌,一般寄生(jìshēng)在人的肠道内。厌氧性细菌是指那些在无氧条件下要比在有氧环境中生长好的细菌,而人的肠道正好是一个相对无氧的环境。如果过度服用服用某些抗生素,艰难梭菌的菌群生长速度加快,影响肠道中其他细菌,引发炎症。第二页,共五十四页。•艰难梭菌(Clostridiumdifficile)是梭菌属的一个成员,对氧十分敏感,很难分离培养(péiyǎng),故得名。梭菌属成员很多,可分为几个群,其中有几个成员对人是致病性的。最著名的有产气荚膜梭菌、破伤风梭菌和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可引起伤口气性坏疽、食物中毒、肌肉坏死、梭菌蜂窝织炎等,破伤风梭菌可引起破伤风,肉毒梭菌可引起肉毒中毒。肉毒中毒的典型临床特征是急性弛缓麻痹,先从双侧颅神经阻碍开始,包括面部、头颅和咽部的肌肉,然后对称性下降,包括喉部和肢体肌肉。由于舌或咽部肌瘫痪可引起的呼吸困难,隔膜和肋部的瘫痪可能引起死亡。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常见的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第三页,共五十四页。•艰难梭菌发现于1935年,但直到1977年发现本菌与临床(línchuánɡ)长期使用某些抗生素(氨苄青霉素、头孢霉素、红霉素、氯林可霉素等)引起的伪膜性肠炎有关,方被重视。第四页,共五十四页。•艰难梭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生境中,如土壤、干草、沙、一些大型动物(牛、驴和马)的粪便,及狗、猫、啮齿动物和人的粪便,除此之外还大量存在于水和动物的肠道中婴儿的粪便中常含有艰难梭菌,为新生儿肠道中正常菌群,大约50%12月龄婴儿的肠道中有艰难梭菌,2岁以上儿童(értóng)的带菌率大约为3%,但此菌在健康成人中出现频率较低,无症状带菌的成人在瑞典是1.9%,在日本为15.4%第五页,共五十四页。第六页,共五十四页。第七页,共五十四页。爆发性艰难(jiānnán)梭菌结肠炎定义•爆发性艰难梭菌结肠炎(FCDC)•由美国匹斯堡医学中心(UPMC)的Dallal等于2002年提出。定义(dìngyì)为因感染艰难梭菌引起严重腹泻、伪膜性肠炎、中毒性巨结肠、结肠穿孔、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或死亡等全身中毒症症状严重的艰难梭菌结肠炎,该病常需要重症监护、血管活性药物支持、机械通气及外科手术治疗。第八页,共五十四页。发病率•CD是一种可形成孢子(bāozǐ)的革兰氏阳性厌氧菌,其致病性已经超过MRSA,成为最常见的院内感染致病菌株,尤其是院内感染性腹泻的最主要原因。第九页,共五十四页。•美国一项调查(diàochá)研究显示,每年约有300万患者感染CD,其发病率由2004年的8.8/1000上升至2015年的14.7/1000,平均每年增长4%。在所有抗菌药物相关性结肠炎中,CDC约占15%·25%,重症加强病房中CDC发病率约为1.5%-4.8%。第十页,共五十四页。•新近的研究表明,CD突变株NAP1/BI/ribotype027具有高致病性,可能导致全球流行和爆发。虽然大部分CDC患者经口服抗感染药物可获得有效控制(kòngzhì),但约3%~10%的患者可发展为FCDC。经过重症监护、血管活性药物支持、机械通气等治疗后,仍有高达20%的FCDC患者需要进一步外科手术治疗,且临床研究显示,FCDC术后病死率高达35%~80%。因此,FCDC仍然是一种临床其需解决的高致死性疾病。第十一页,共五十四页。•FCDC的风险因素(fēngxiǎn)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尤其(yóuqí)是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菌素、克林霉素、氟喹诺酮、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药物,常被认为是FCDC发病的基本风险因素。而且,FCDC的发生与特定抗菌药物的剂量、频次、给药途径及药物对典型肠道正常菌群的影响等因素有关。FCDC的其他潜在风险因素还包括高龄、合并多器官或主要器官疾病、危重症监护、低蛋白血症、肾功能不全、肠梗阻等。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抗胃肠蠕动药物、胃肠道内镜检查或手术、鼻饲营养也可促使FCDC的发生。第十二页,共五十四页。FCDC的发病(fābìng)机制•据统计,在社区无症状或成人慢性肠道CD携带者约占0~3%;住院患者的CD定植率高达20%~40%。在医院和长期护理设施环境内,CD可经孢子传播方式及粪-口途径是感染者和医护人员的手及医疗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