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的诊断(zhěnduàn)和治疗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李舜伟第一页,共六十二页。偏头痛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患病率(1.5-2%)欧美国家1500-2000/10万人口(rénkǒu)中国732.1/10万人口●(37,808例/3,837,597人)(0.73%)发病率:欧美国家10-15%中国65.8/10万人口(0.06%)第二页,共六十二页。偏头痛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最新统计,一年的总患病率为11%。男性6%,女性15%-18%。终生患病率至少为18%。•WHO认为偏头痛与四肢瘫痪、精神病和痴呆一样(yīyàng)已成为最严重的慢性功能障碍性疾患。第三页,共六十二页。患病(huànbìnɡ)年龄与性别●年龄bìng)年龄小于女孩。国外以25-45岁多见,45%病人在儿童和青春期病,但1-12岁儿童不少见,首次发病(fābìng)<10岁占25%。男孩发病(fā●中国以20-45岁多见,10岁以下仅42.6/10万人口,14岁以下仅182/10万人口。性别国外:女性较男性多2-3倍。中国:男:女=1:4,男性患病率392.8/10万人口,女性患病率1579.2/10万人口。第四页,共六十二页。危险因素(一)(37,808例分析)(fēnxī)●职业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重体力动动高于轻体力劳动技术人员>机关干部>学生除了男性农民高于女性外,其它职业均为女性高于男性(郭述苏等临床(línchuánɡ)神经病学杂志1991;4:70-72)第五页,共六十二页。危险因素(二)(37,808例分析(fēnxī))●食物:肥肉●情绪因素:生气、疲劳(píláo)、紧张。男:女=1:5.6-12.7●气候因素:冷、热、阴天、大风●昼夜:白天高于夜间●生活事件:失眠、阴性家族史、喜食甜、咸食物、饮酒(郭述苏等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1;4:70-72)第六页,共六十二页。遗传机制19p13上的CACNA1A是P/Q型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α1α亚单位的编码基因,其突变可致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间歇性共济失调2型与脊髓小脑(xiǎonǎo)萎缩6型。第七页,共六十二页。遗传(yíchuán)机制(续)●CADASIL为家族遗传性脑血管病,常伴有偏头痛、痴呆等表现。全称为(chēnɡwéi)“伴有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基因定位:第19号染色体短臂有第3切迹的突变。我国已有。一个家系的报告(1999年10月21日,中国医学论坛报)第八页,共六十二页。发病机制第九页,共六十二页。血管学说●由HaroldWolff在1963年提出●内容:认为血管先收缩,如眼动脉收缩造成(zàochénɡ)视觉先兆如偏盲、闪光等,继之血管剧烈扩张,血流淤滞而头痛,约2-4小时后恢复正常。第十页,共六十二页。神经学说●由Lashley在1974年提出(tíchū)●内容:认为脑功能紊乱始于枕叶,以2-6mm/秒的速度向前推进并蔓及全头部,籍此解释视觉先兆和头痛。称为扩散性皮质抑制现象。第十一页,共六十二页。神经源性炎症(yánzhèng)反应学说●由Moskowitz在1987年提出●内容:认为(rènwéi)不明原因的刺激物刺激三叉神经,使三叉神经末端释放化学特质如P物质,导致局部炎性反应和血管舒张,激发头痛。第十二页,共六十二页。血管神经联合(liánhé)学说●近年提出●内容:认为各种不同刺激物可影响皮层、丘脑下丘脑、然后刺激脑干。脑干的兴奋导致皮层功能改变,先出现先兆症状,以后引起血管扩张,刺激三叉神经,使神经末端产生(chǎnshēng)局部炎症反应,另一方面促使血小板释放5HT,促使5HT浓度下降,抗疼痛的作用减弱,导致头痛加重。第十三页,共六十二页。偏头痛的临床症状第十四页,共六十二页。前驱症状●在偏头痛发作前一天或数天●有些(yǒuxiē)病人会有一些异常现象,如怕光、怕吵、情绪不稳定、困倦、有些水肿等。第十五页,共六十二页。先兆症状●持续约20-30分钟●主要是视觉症状,如眼前闪光、冒金星、水波纹、城垛(chénɡduǒ)形、视野缺损等。●有少许病人只有先兆而不头痛。第十六页,共六十二页。头痛症状●持续4-72小时●在先兆症状消失后出现剧烈头痛,位于一侧,呈搏动感、烧灼感、逐渐蔓及全头部,伴恶心、呕吐(ǒutù)、畏光、畏声,病人愿意在黑屋内休息,如能睡一觉大多数病人能缓解。第十七页,共六十二页。后遗症状●发作终止后,病人感到疲劳、无力、食欲差1-2天后(tiānhòu)就好转●第十八页,共六十二页。偏头痛的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