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漏(bēnɡlòu)的诊治山东(shāndōnɡ)中医药大学刘金星第一页,共七十八页。[概述]一.定义: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沥不尽(bùjìn),前者称为“崩中”,后者称为“漏下”。(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者,称为“崩漏”)一般突然出血,来势急,血量多的叫“崩”。其势如“山之崩”。淋漓下血,来势缓,血量少者叫“漏”。如“屋之漏”。第二页,共七十八页。若正常行经(xíngjīng)超过半月仍淋漓不净则称“经漏”。[经漏]经漏指正常行经以后经量逐渐减少,淋漓不断超过半月以上,甚至达20多天,下次月经仍如期而至者(《五版中妇教参》)。有人把“经漏”列入“经期延长”(《中医妇科学》成都中医学院)有人把“经漏”列入“崩漏”范围,即经期延长超过半月者称为“崩漏”(临床上多倾向于此)(六、七版教材)。也有人把经漏作为一种单独的疾病(《五版中妇教参》对经期延长、经漏、漏下进行鉴别)。若月经系正常按期而至,但阴道下血逾月不净,则属“漏下”范畴(崩漏)。第三页,共七十八页。崩与漏的出血情况虽不相同但其发病机理是一致的。病发展过程中常而且在疾相互转化血崩日久,气血耗伤,久漏不止,病势渐进,可变成”漏”也能成“崩”所以临床上常常崩漏(bēnɡlòu)并称。“崩为漏之甚,漏为崩之渐”。《诸病源候论》:“非时而下,淋漓不断,谓之漏下”,“忽然暴下,谓之崩中”(《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侯·漏下候与崩中候》)第四页,共七十八页。目前对“崩漏”的病名概念认识尚不一致,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①传统认识认为,凡阴道下血症,血势如崩似漏的,皆属崩漏范畴。如四版、六版本科教材,四版教材指出:“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者,称为“崩漏”,并指出崩漏是多种妇科疾病所表现的共有症状,如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女性生殖器官炎症、肿瘤等所出现的阴道出血,都属于崩漏范畴。”②认为崩漏是专指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把崩漏限定为功能失调性疾病范围。如五版教材及教参、七版教材。◇这两种观点各有所据(第一种观点依据《诸病源候论》的论述:“血非时而下,淋漓不断,谓之漏下”,“忽然暴下,谓之崩中”。第二种观点则据《景岳全书》“崩漏不止,经乱之甚者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第一种观点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yuánzé),有是证则用是药,不管是西医什么病引起来的,但不利于对崩漏进行规范性研究。第二种观点有利于对崩漏进行规范性研究,但有时与临床实际相脱节。第五页,共七十八页。崩漏属妇科疑难病证,亦是急重病证。疑在病名概念认识尚不一致,难在临床难获良效,急在耗失阴血,损及健康(jiànkāng)。所以崩漏是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第六页,共七十八页。二.相关的西医疾病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三.历史沿革◇崩,首见于《素问·阴阳别论》“阴虚阳搏谓之崩”(所谓阴虚即肾阴亏虚,阳搏是指相火偏盛,阴虚火旺,损伤冲任,冲任不固而发为崩漏)。◇漏,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诸病源候论》首列漏下候、崩中候、崩中漏下候,简明地区分了崩中与漏下的病名定义。◇明代方约之在《丹溪心法附余》中提出:“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妇人规》中说“崩漏不止,经乱之甚者也。”◇《傅青主女科》主张(zhǔzhāng)“止崩之药不可独用,心须于补阴之中行止崩之法”近代医者认为肾虚是崩漏发病的根本原因,这些见解值得重视和进一步探讨。第七页,共七十八页。[病因(bìngyīn)病机]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使子宫藏泻失常。一.肾虚二.脾虚三.血热四.血瘀第八页,共七十八页。[病因病机]一.肾虚先天肾气不足(bùzú)肾虚更年期肾气渐衰早婚多产房事不节偏肾阴虚-阴虚内热,热扰冲任偏肾阳虚-封藏失职,冲任不固第九页,共七十八页。[病因病机]忧思(yōusī)过度脾虚二.脾虚饮食劳倦统摄无权,冲任不固第十页,共七十八页。[病因(bìngyīn)病机]三.血热素体阳盛肝郁化火感受热邪过食辛辣助阳之品火热内盛,热伏冲任第十一页,共七十八页。[病因病机]七情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