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解热镇痛抗风湿药(jiěrè)一、概述解热镇痛抗风湿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且大多数兼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虽然它们在化学结构上各异,但都能抑制体内前列腺素(PG)的生物合成,目前认为这是它们共同作用的基础。由于有抗炎作用,且与糖皮质激素不同,故又称非甾体类抗炎药。第一页,共三十七页。(一)、解热镇痛药发展史1750年:柳树皮治疗“(zhìliáo)发热”取得成功,柳树皮苦味苷——名为“水杨苷”1838年:从水杨苷制成水杨酸1860年:用酚合成水杨酸1875年:水杨酸钠成功用于治疗风湿热1899年: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上市20世纪:全人工合成时代。吡唑酮类、灭酸类、吲哚类和丙酸类解热镇痛药相继问世。近年来:选择性环氧酶-2抑制剂(COX-2抑制剂)的发展,将本类药物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第二页,共三十七页。(二)、解热作用本类药物可降低发热动物的体温,对正常体温无影响,发热是由于(yóuyú)病原体及其毒素刺激中枢粒细胞,使它产生与释放内热源,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于丘脑下部,促进合成与释放前列腺素E(PGE),使体温调定点高于正常体温之上,因而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发热,而本类药物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环加氧酶),减少下丘脑前部神经原合成前列腺素,使升高的体温调定点复原,使体温恢复正常。第三页,共三十七页。感染原和细菌内毒素等外源性致热源机体(粒细胞)内热原(细胞因子如:IL-1、IL-6、TNF等)中枢PG的(合—)成增加解热(jiěrè)镇痛药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体温升高(发热)第四页,共三十七页。实验依据1、脑室注入微量PG引起发热,PGE2致热作用最强。2、其它致热物引起发热时,脑脊液中PG样物质含量增加数倍。3、临床上用PG人工流产的产妇都有发热的副作用。4、解热镇痛药对内热源引起的发热有解热作用,但对注射PG引起的发热无效。以上实验说明PG和发热有关。也说明内热源可能使中枢(zhōngshū)合成与释放PG增多。PG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发热。第五页,共三十七页。(三)、镇痛作用本类药物具有中等程度镇痛作用,对持续性钝痛有良好效果。对锐痛和平滑肌绞痛无效。本类药物镇痛部位主要在外周,当组织损伤或发炎时,局部产生和释放某些致痛化学物质如缓激肽、组织胺等,作用于痛觉感受器引起疼痛,而前列腺素可使痛觉感受器的敏感性提高,即痛觉增敏作用,同时前列腺素E1、前列腺素E2和前列腺素F2也有致痛作用,而本类药物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因而有镇痛作用,此外本类药物可阻断(zǔduàn)痛觉冲动经下丘脑向大脑皮层传递,而产生中枢性镇痛作用。第六页,共三十七页。组织损伤、炎症或过敏化学物质的生成和释放(shìfàng)组织胺、缓激肽(—)PG解热镇痛药致痛痛觉(tòngjié)(PGE1、PGE2、PGF2α)增敏致痛感觉神经末梢致痛第七页,共三十七页。(四)、消炎抗风湿作用1.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环加氧酶)阻止前列腺素合成,前列腺素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可引起充血、水肿、疼痛、发热、血管(xuèguǎn)扩张等,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是非甾体类抗炎作用基础。2.稳定溶酶体膜。3.对抗缓激肽作用。4.抑制透明质酸酶,降低血管通透性。5.抑制免疫过程,阻止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第八页,共三十七页。解热(jiěrè)镇非特异性致炎物质和抗原痛药(—)PG合成增加协同(xiét组织胺、缓激肽、5-HT等释放(shìfànóng)作用g)扩张血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扩张血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痛觉增敏加致痛炎症(红斑、水肿、疼痛)第九页,共三十七页。(五)、解热镇痛(zhèntònɡ)抗炎药分类有机酸类:甲酸类(水杨酸类、芬那酸类)乙酸类(吲哚类)丙酸类(苯丙酸类、萘丙酸类)苯胺类:扑热息痛,非那西汀吡唑酮类:氨基比林、安乃近、保泰松镇痛:吲哚类、芬那酸类>吡唑酮类、水杨酸类解热、抗炎:苯胺类、吡唑酮类、水杨酸类抗炎、抗风湿:水杨酸类、吡唑酮类、吲哚类第十页,共三十七页。解热镇痛抗炎药临床药理学特点(jiěrè)起效快;缓解疼痛;减轻炎症和肿胀;改善功能等(fángzhǐ)疾病发展;停药后可能迅速出现“反跳”甚至症状再现等不能根治原发病;不能防止不是病因性治疗药第十一页,共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