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第一页,共三十二页。消化道的出血经肛门排出体外,称为(chēnɡwéi)便血。便血的颜色可呈鲜红、暗红或黑色,少量出血,不造成粪便颜色改变,须经隐血试验才能确定,称为隐血。第二页,共三十二页。1、炎症溃疡性疾患2、机械性损伤3、血管性病变(bìngbiàn)4、新生物5、全身性疾病二发生机理第三页,共三十二页。一)上消化道疾病(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二)下消化道疾病(Treitz韧带以下的消化道出血)1、小肠疾病(肠结核、肠伤寒、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小肠肿瘤、肠套叠、小肠血管瘤等)2、结肠疾病(急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三、血吸虫病、溃疡性结肠炎、结肠肿瘤、息肉(xīròu)等)3、直肠肛管疾病(直肠癌、直肠息肉、直肠炎、痔、肛裂、肛瘘、直肠肛管损伤等)三)全身性疾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维生素C及K缺乏症、肝脏疾病、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等第四页,共三十二页。1、柏油样便、隐血(yǐnxuè)便概念2、便血的病因及临床表现3、便血的伴随症状第五页,共三十二页。(一)便血颜色:鲜红、暗红、黑色(柏油样)、隐血。颜色的差异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1)出血部位不同;(2)出血量多少;(3)血液在肠腔内停留时间长短。(二)全身情况((qíngkuàng)头晕、眼花、心慌、出汗等,可以帮助判断出血量的丢失情况)第六页,共三十二页。1、鲜血便肛门直肠疾病------色鲜红,不与大便混合(hùnhé)、附着于大便表面。结肠炎症------血便、粘液脓血便结直肠癌------也可排出脓血或粘液血便小肠病变------水样血便右半结肠癌------暗红色与粪便相混第七页,共三十二页。2、柏油样便(tarrystool)上消化道出血:由于血液中RBC破坏后,血红蛋白铁在胃酸和肠道大肠杆菌等细菌的作用下,与粪便中的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粪便呈黑色,而且硫化亚铁刺激肠壁,使粘膜(zhānmó)分泌大量粘液,大便附有粘液而发亮,类似柏油而得名。下消化道出血:出血量较小,对肠道刺激不大,肠道蠕动较慢,血液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比较长。亦可产生柏油样便。第八页,共三十二页。3、暗红色果酱样脓血便:阿米巴痢疾。4、粘液脓血便:急性细菌性痢疾。5、洗肉水样血便并有特殊的腥臭味:急性出血性坏死性结肠炎。6、隐血便:少量的消化道出血每日5ml-10ml之间,不引起大便颜色(yánsè)改变,仅在化验时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称为隐血便。第九页,共三十二页。大便隐血试验是测定(cèdìng)消化道出血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检验肉眼不可见的少量出血。有化学法和免疫法。化学法包括联苯胺试验和愈创木酚试验等,其敏感性高,但特异性差,易受动物血、饮食、一些化学药品、铁剂等干扰,形成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抗人血红蛋白单克隆抗体法是一种免疫学检测方法,只特异性地结合人血红蛋白抗原,不受含过氧化物酶的新鲜蔬菜、药物及铁剂、动物血等干扰,特异性高,是目前早期诊断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一个隐血首选的试验好方法。第十页,共三十二页。1、腹痛慢性反复上腹痛,且呈周期性与节律性,出血后疼痛减轻者------消化性溃疡;上腹绞痛或有黄疸伴便血者------胆囊或胆道出血;腹痛时伴血便或脓血便,便后腹痛减轻------菌痢、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腹痛伴血便还可见于出血坏死性肠炎(chángyán)、肠套叠、肠系膜血栓或栓塞等。第十一页,共三十二页。2、里急后重:(肛门坠胀感,排便较频繁,但每次排血便量较少,且排便后症状未减轻)肛门、直肠疾病(jíbìng)-----痢疾、直肠炎、直肠癌。3、发热:感传染性疾病----流行性出血热、钩体病、败血症等;恶性肿瘤----肠道淋巴瘤、结肠癌肿瘤等;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4、全身出血倾向:急性传染病及血液病------重症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白血病、血友病、过敏性紫癜等。第十二页,共三十二页。5、皮肤改变(gǎibiàn):肝硬化-----蜘蛛痣及肝掌(常与肝硬化门脉高压有关);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皮肤粘膜毛细血管扩张;SLE------蝶形红斑。6、腹部肿块:肠道恶性肿瘤(小肠恶性淋巴瘤、结肠癌)、肠结核、肠套叠及Crohn病等。第十三页,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