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子(chángzi)宫内膜异位大头(dàtóu)医生编辑整理第一页,共四十页。英文名称endometriosisinbowel第二页,共四十页。别名(biémíng)colorectalendometriosis;肠大肠(dàcháng)子宫内膜异位第三页,共四十页。类别(lèibié)消化科/肠道疾病(jíbìng)/肠道其他疾病第四页,共四十页。ICD号K63.8第五页,共四十页。概述(ɡàishù)肠子宫内膜异位是指有活动功能的子宫内膜侵及肠管,并在卵巢激素的周期性影响下,产生的一种非癌性病化的临床症状。由于病变通常侵犯结肠和直肠(zhícháng),又称大肠子宫内膜异位(colorectalendometriosis)。第六页,共四十页。流行病学(liúxínɡbìnɡxué)本病主要发生于行经期妇女,偶见于绝经妇女,极少数见于长期接受雌激素治疗(zhìliáo)的男性患者。文献报道,随着临床上诊断性腹腔镜的广泛使用,行经期妇女的发病率在10%~20%之间,20%~50%的不育妇女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文献报告,子宫内膜异位症累及肠道者占3%~37%不等.第七页,共四十页。病因(bìngyīn)子宫内膜异位症由Roki-tansky于1860年最早报告,Meyer于1908年提出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rectalendometriosis)的概念,病因尚不清楚(qīngchu),可能为多因素引起,如经血逆流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良性转移学说、基因学说、细胞免疫学说等。目前最受支持的为Sampson的经血逆流学说,认为此病与子宫位置和月经血有关,人工流产次数与发病率高有关,晚婚晚育、口服避孕药等因素引起此疾病尚未得到公认。第八页,共四十页。发病(fābìng)机制病变多在紧靠盆腔的肠段,左侧累及乙状结肠和直肠,在直肠-子宫陷窝内可有紫红色结节和粘连;右侧(yòucè)常累及阑尾及回肠末段。病变一般位于浆膜层,有时累及肌层,很少破坏黏膜,但透壁性浸润可导致黏膜溃疡及穿孔。由于浸润肠壁的子宫内膜受卵巢激素的影响而反复周期性增殖、成熟及功能上皮的脱落等,症状往往在月经来潮前最为严重。疼痛可能是由肿胀的子宫内膜组织对局部神经末梢的直接侵犯、内膜出血对浆膜面的化学刺激以及病变周围的炎症反应促使局部前列腺素的合成增加等因素引起。第九页,共四十页。发病(fābìng)机制异位子宫内膜的反复坏死和出血并进入腹腔,最终产生纤维组织增生,从而导致肠段与邻近生殖器官的广泛粘连,偶尔只有一两个病灶形成一浆膜层肿块,称“子宫内膜瘤”,但一般不累及黏膜。周期性的炎症反应可引起肠道粘连、狭窄或梗阻。另外,肠壁平滑肌的增生也可引起酷似癌肿的狭窄段。虽然子宫内膜异位症很少恶变,但已有报道结肠和小肠的病灶发展为腺癌者。妇女绝经后,这些异位内膜也就失去活力,但往往(wǎngwǎng)这时已经造成比较严重的瘢痕组织,影响肠道功能。第十页,共四十页。临床表现本病通常仅见于卵巢功能处于活跃年龄的妇女,故多在20~45岁间发病,2/3为未产妇,绝经后妇女的症状往往为先前造成的瘢痕或应用外源性雌激素所致。除胃肠道表现外,患者往往同时伴有痛经、月经失调、性交痛及不育症等妇科症状。虽然有30%~95%的患者缺乏特异性胃肠道症状,她们往往在接受腹腔镜或剖腹术时被偶然发现局限于浆膜面的小异位组织灶,但如果(rúguǒ)出现便秘或腹泻、腹痛、排便时肛部疼痛,或下背部疼痛以及便血等均提示有远端结肠受累可能。第十一页,共四十页。临床表现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占肠道受累的75%~90%。约63%阑尾子宫内膜异位症缺乏症状,而有症状者中约半数其症状与急性阑尾炎相似,为子宫内膜梗阻。盲肠受累者很少有症状,偶有右下腹痛,及因盲肠、结肠不完全(wánquán)套叠所致的缺血性溃疡引起的果酱样大便等。第十二页,共四十页。并发症1.肠道出血多见于子宫内膜异位(yìwèi)处黏膜的穿透或肠壁纤维化处的缺血坏死。黏膜炎症虽不多见,一旦发生可导致溃疡、出血。2.肠子宫内膜异位盲肠受累者很少有症状,偶有右下腹痛,及因盲肠、结肠不完全套叠所致的缺血性溃疡引起的果酱样大便等。第十三页,共四十页。实验室检查(jiǎnchá)鉴于子宫(zǐgōng)内膜异位症患者可能存在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故患者血中子宫(zǐgōng)内膜抗体(endomtiralantibody,EM-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