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传染病防治(fángzhì)知识2015年第一页,共一百四十四页。主要(zhǔyào)内容•传染病的历史(gàiniàn)•传染病的有关概念•肠道传染病:霍乱、菌痢、伤寒、出血性结膜炎•呼吸道传染病:流感、水痘、•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虫媒传染病:疟疾第二页,共一百四十四页。(lìshǐ)传染病的历史•瘟疫、战争和饥荒,被称为人类历史悲剧的“三剑客”。•他们不仅带给人类痛苦和恐慌,有的时候也导致整个社会的衰退,甚至于国家的消亡。•传染病带来的死亡和创伤,远远地超过战争的总和。•十四世纪,欧洲发生(fāshēng)鼠疫,两千万人死亡,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十七、十八世纪,天花大流行,1.5亿人口死亡•1918年流感大流行,2500万人死亡。第三页,共一百四十四页。(lìshǐ)传染病的历史•由于对病原体的认识、抗生素的使用和疫苗的应用,我们在与传染病的较量中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老的传染病将长期存在,而且新的传染病也不断出现,如埃博拉出血热、疯牛病、艾滋病、非典等。•传染病的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传染病的防治原则:早发现(fāxiàn)、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第四页,共一百四十四页。(gàiniàn)传染病的概念•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等)感染引起(yǐnqǐ)的疾病成为感染性疾病,其中由人传给人或由动物传给人以及相继传播的感染性疾病称传染病。第五页,共一百四十四页。•中国目前的法定传染病有甲、乙、丙3类,共39种。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ě、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流感。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第六页,共一百四十四页。传染病的特点(tèdiǎn)•由活的病原微生物引起。是病原微生物与宿主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传染病有传染性,可以传播。•传染病的发生需要经过一定的潜伏期。•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影响周围人群的健康。•传染病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疫源地等流行特点(tèdiǎn),受到社会和自然因素的影响。•病后有特异性免疫力。第七页,共一百四十四页。(gǎnrǎn)传染病的感染谱•隐性感染为主•显性感染为主(yánzhòng)•型临床病例及死亡绝大部分为严重第八页,共一百四十四页。传染病流行(liúxíng)的三个环节传染源易感者•若能完全切断其中的一个环传染病节,即可防止(fángzhǐ)该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传播(chuánbō)途径第九页,共一百四十四页。传染病的三环节(huánjié)•传染源(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或动物)人作为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bìngyuán)动物作为传染源:鼠疫、出血热、狂犬病第十页,共一百四十四页。传染病的三环节(huánjié)•传播途径介空气传播:空气、飞沫、尘埃介水传播:粪口途径介食物传播:消化道传染病介接触传播:手、玩具、文具、毛巾、水龙头等介媒介节肢动物传播:蚊子、苍蝇、虱子、跳蚤等介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针刺、拔牙等母婴传播介土壤传播医源性感染第十一页,共一百四十四页。肠道传染病第十二页,共一百四十四页。霍乱(huòluàn)•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夏秋季流行,四季散发,属甲类传染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典型(diǎnxíng)的发病急骤,以剧烈吐泻、脱水、微循环衰竭伴严重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甚或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为临床特征,一般以轻症多见,带菌者亦较多,但重症及典型(diǎnxíng)患者其病死率极高。第十三页,共一百四十四页。霍乱(huòluàn)•自1817年迄今,霍乱曾有过7次大流行,目前认为世界前六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