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常见(chánɡjiàn)的脑干损害综合征:-迷宫(mígōng)中的“迷宫”(mígōng)第一页,共五十八页。(1)Parinaud综合征(垂直性注视麻痹综合征):为中脑顶盖部受损,1864年开始报道,1883年由法国眼科医师Parinaud进行分类,后来以此命名。临床表现为双眼垂直运动障碍(向上和向下),伴有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双眼调节反射消失;病因为四叠体肿瘤或生殖细胞肿瘤。(jìnxíng)第二页,共五十八页。第三页,共五十八页。(2)Claude综合征(红核-动眼综合征):为中脑被盖部红核和动眼神经受损1,912年由法国精神病医师Claude最先报道。临床表现为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肢体共济失调;病因为血管病或肿瘤。(yīnwèi)第四页,共五十八页。第五页,共五十八页。第六页,共五十八页。(3)Benedict综合征(动眼麻痹-不自主运动综合征):为中脑被盖部腹侧动眼神经、黑质受损,1874年由奥地利医师Benedict报道。临床表现为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肢体舞蹈、手足徐动或震颤;病因为血管病或肿瘤。(yīshī)第七页,共五十八页。第八页,共五十八页。(4)Weber综合征(动眼神经交叉瘫综合征):为中脑大脑脚底受损1,856年由英国医生Weber首先报道。临床表现为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肢体偏瘫;病因为肿瘤、血管病和动脉瘤。(shǒuxiān)第九页,共五十八页。第十页,共五十八页。第十一页,共五十八页。第十二页,共五十八页。(5)中脑被盖中央综合征病灶:中央灰质(mábì)症状:双侧动眼神经麻痹a眼外肌麻痹(除外展和上斜),故双眼外斜视b双上眼睑下垂c双眼调节反射消失d双眼对光反射消失第十三页,共五十八页。第十四页,共五十八页。(6)动眼神经及锥体束综合征病灶:双侧大脑脚底及动眼神经(zhèngzhuàng)症状:双侧动眼神经麻痹四肢上运动神经元性麻痹第十五页,共五十八页。第十六页,共五十八页。1皮质脑干束及内侧纵束综合征病灶:皮质脑干束及内侧纵束症状:a下型核间性眼肌麻痹(rǔtū)b对侧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上运动神经元性麻痹第十七页,共五十八页。第十八页,共五十八页。2Fovile综合征(脑桥内侧部综合征)描述:1858年由法国神经病学家Fov报道ile病灶:锥体束及内侧纵束症状:a核间性眼肌麻痹下型b对侧上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麻痹c对侧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上运动神经元性麻痹病因:血管病和肿瘤(bìngyīn)第十九页,共五十八页。第二十页,共五十八页。内侧丘系、锥体束和内侧纵束综合征病灶:内侧丘系、锥体束和内侧纵束(bìngzào)症状:a对侧肢体深感觉障碍b其他同Fovile综合征第二十一页,共五十八页。第二十二页,共五十八页。4Raymond-Cestan综合征(桥脑被盖部综合征)描述:1903年由法国神经病学家Raymond报道病灶:结合臂、内侧丘系和内侧纵束症状:a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b对侧肢体本体感觉障碍(běntǐ)c核间性眼肌麻痹下型d可有同侧面神经麻痹病因:肿瘤或血管病第二十三页,共五十八页。第二十四页,共五十八页。5Milard-Gub综ler合征(脑桥外侧部综合征)描述:1855年由法国医师Milard报道,(bàodào)其后Gub又有ler相继报道病灶:外展神经、面神经及其核和锥体束症状:a病灶侧外展麻痹b病灶侧周围性面瘫c对侧肢体偏瘫病因:血管病、肿瘤和炎性脱髓鞘第二十五页,共五十八页。第二十六页,共五十八页。6锥体束、内侧丘系、绳状体和内侧纵束综合征病灶:锥体束、内侧丘系、绳状体和内侧纵束症状:a对侧上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麻痹b对侧肢体深感觉障碍(zhītǐ)c同侧共济失调d核间性眼肌麻痹下型第二十七页,共五十八页。第二十八页,共五十八页。7Locked-in综合征(闭锁综合征)描述:1875年Doro报les道第1例,于1966年由Plum和Posner首先使用该病名病灶:脑桥腹侧的皮质脊髓和皮质脑干束症状:意识清楚,双侧眼球水平活动受限,双侧面瘫,双侧软腭,咽喉及舌的运动受限,不能转头和耸肩,四肢迟缓性瘫,双侧病理反射阳性病因:基底动脉闭塞所致双侧脑桥腹侧(ɡ梗ěn死ɡ;sǐ)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出血、肿瘤和炎性脱髓鞘。第二十九页,共五十八页。第三十页,共五十八页。第三十一页,共五十八页。第三十二页,共五十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