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页,共五十四页。野外虽然美丽(měilì),但要小心毒蛇出没!第二页,共五十四页。第三页,共五十四页。流行病学(liúxínɡbìnɡxué)调查•全世界共有蛇类2500种,其中毒蛇约650余种。•估计每年被毒蛇咬伤的人数在30万以上,死亡率约为10%。•中国蛇类有160余种,其中毒蛇约有50余种,有剧毒、危害(wēihài)剧大的有10种,如大眼镜蛇、金环蛇、眼镜蛇、五步蛇、银环蛇、蝰蛇、腹蛇、竹叶青、烙铁头、海蛇等。•中国两广地区蛇害严重,每年蛇咬伤的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二十五。第四页,共五十四页。1.白唇竹叶青通身绿色为主:竹叶青。分布我国南部,长江流域,受惊时逃跑。咬伤症状相对较轻。背青腹白,尾有红线,非常漂亮(piàoliàng),神话里的青蛇的原形。第五页,共五十四页。2.眼镜蛇:通身黑色为主,竖起,扁颈。颈背面有一白色眼镜状斑纹分布我国长江以南,性情凶猛,能长时间对峙,喷射毒液,但不主动袭击(xíjī)人。咬伤症状为伤口组织坏死,胸闷,高热,呼吸困难。第六页,共五十四页。3.眼镜王蛇:通身黑褐色为主,竖起,扁颈。分布我国南方。性情凶猛,为毒蛇中体型最大的。主动袭击(xíjī),紧咬不放。症状为发病特急,很快死亡,碰到这类蛇咬伤,除积极抢救外,还要祈祷好的运气。第七页,共五十四页。4.银环蛇:背面黑色,有许多白横纹。分布(fēnbù)长江以南,受惊时逃跑,但太近时会张口咬人。咬伤多见。伤口不肿、不痛,数小时后全身瘫痪,呼吸停止。第八页,共五十四页。5.金环蛇:背面黑色,有许多黄横纹。分布长江以南。其余(qíyú)类似银环蛇。第九页,共五十四页。6.蝮蛇:通身棕褐色(hèsè)为主,头大,三角形。分布全国各地甚至生活于海拔4000米的丽江雪山上。受惊时多逃跑,不主动袭击。症状发病凶,全身出血,伤口剧痛、组织坏死。第十页,共五十四页。7.尖吻蝮(五步蛇):通身棕褐色为主,头大,三角形,鼻子上翘(看上去象叼个烟头)凶狠,主动袭击(xíjī),症状发病凶,全身出血,伤口剧痛、组织坏死。第十一页,共五十四页。8.蝰蛇:通身棕褐色为主,头三角形略长。受惊时,能长时间对峙(duìzhì)。症状类似五步蛇。第十二页,共五十四页。9、烙铁头是被誉为“蛇类王国大熊猫”的国宝级动物(dòngwù),因为蛇头酷似三角型的烙铁而得名。第十三页,共五十四页。10、海蛇(hǎishé)现存的海蛇约有50种,它们和眼镜蛇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均为剧毒蛇。第十四页,共五十四页。一、临床表现•无毒蛇:无牙痕,20分钟内无局部疼痛、肿胀、麻木和无力等症状•有毒蛇:伤口有两个较大和较深的牙痕,短期内伤口迅速肿胀,并逐渐扩散(kuòsàn)开来,并伴有全身症状.第十五页,共五十四页。第十六页,共五十四页。二、毒性(dúxìnɡ)成分•神经毒–金环蛇、银环蛇、海蛇等。侵犯神经系统为主,局部反应较少,会出现脉弱,流汗,恶心,呕吐,视觉模糊,昏迷等全身症状。•血液毒–竹叶青、五步蛇,蝰蛇等。侵犯血液系统为主,局部反应快而强烈,一般在被咬后五步蛇咬伤局部肿胀(zhǒngzhàng)、蝰蛇咬伤肢体瘀斑,全身DIC三十分钟内,局部开使出现剧痛,肿胀,发黑,出血等现象。时间较久之后,还可水泡、血泡能出现水泡,脓包,全身会有皮下出血,血尿,咳血,流鼻血,发烧等症状。•混合(hùnhé)毒:–腹蛇、眼镜蛇等。同时兼具上述两种症状。蝰蛇咬伤局部肢体瘀黑、肿胀眼镜蛇咬伤患处溃疡第十七页,共五十四页。第十八页,共五十四页。三、现场急救处理(chǔlǐ)(无毒蛇)•普通的蛇咬伤只在人体伤处皮肤留下细小的齿痕,轻度刺痛,有的可起小水疤,无全身性反应。可用70%酒精消毒,外加于纱布包扎(bāozā),一般无不良后果。第十九页,共五十四页。三、现场急救(jíjiù)处理(有毒蛇)•防止毒液扩散和吸收–不要奔跑走动应立即坐下或卧下–迅速用可以找到的止血带、鞋带、领带、手帕、绳子、布条或树藤结扎伤口的上端,以阻止毒液吸收。结扎越早越好,最好在被咬伤后2min内完成。结扎以阻断淋巴和静脉(jìngmài)回流为度,隔30分钟放松2~3分钟,不然可导致肢体坏死。注意不要反复绑扎和放松。–如果手指被咬伤可绑扎指根;手掌或前臂被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