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chánɡjiàn)急性症状的救护第一页,共二十八页。常见ɡ急症•一、高热•二、昏迷(hūnmí)•三、抽搐第二页,共二十八页。高热一、概念:1、发热:是指在某种情况下,体温中枢兴奋或功能紊乱或产热过多、散热过少,致使体温高出正常范围,即为发热。2、人体正常体温一般为36~37℃左右,体温升高不超过38℃为低热;38~39℃为中等热;39~40℃为高热;超过41℃为高热。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发热的致热因素很多,最常见的是致热原性发热,传统上把能引起(yǐnqǐ)人体发热的物质,通称为致热原。致热原大致可分为三种:①内源性致热原②外源性致热原③类固醇致热原。2、发热常见病因临床上大致分为两类:①感染性发热②非感染性发热。第三页,共二十八页。三、病情评估ɡɡū与鉴别(一)病史有何诱因,起病缓急,发热(fārè)度,高热还是低热。每日温差波动在1℃还是2℃以上,发热(fārè)持续及间歇的时间,退热骤退或渐退,自动退热或用药后退热。是否到过流行病区,有无接触过传染病。第四页,共二十八页。(二)临床表现•热型1、稽留热:体温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甚至数周,每天体温波动不超过1℃。见于肺炎、伤寒(shānghán)、斑疹伤寒(shānghán)、粟粒型肺结核、钩端螺旋体病。2、驰张热:体温39℃以上,波动幅度大,每天波动范围超过2℃。见于败血症、脓毒血症、风湿热、心内膜炎等。第五页,共二十八页。3、间歇热:高热与无热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回归热、肾盂肾炎和淋巴瘤等。4、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fǎnfù)多次。常见与布鲁菌病。5、回归热: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有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的交替。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6、不规则热:发热无规律,常见于癌性发热、流行性感冒、支气管肺炎等。伴随症状1、头痛、呕吐或昏迷:可见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型疟疾、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中毒性痢疾。2、寒战: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溶血性疾病、急性胆囊炎等。3、关节痛:常见于风湿热、结核病、结缔组织病。4、淋巴结肝脾肿大:可见于血液病、癌肿、传染病。第六页,共二十八页。5、尿频、尿急、尿痛:常见于尿路感染。6、咳嗽、咯痰、胸痛:常见于呼吸系统疾病,如上感支气管炎、肺炎、胸膜炎、肺结核等。7、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常见于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疾病等。8、出血现象:可见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急性白血病、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败血症、重症麻疹及病毒性肝炎(ɡānyán)等。9、结合膜充血:常见于咽结膜热、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恙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10、口唇疱疹:常见于风疹、水痘、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大叶性肺炎等。11、咽痛:可见于白喉、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峡炎、急性喉炎等。第七页,共二十八页。(三)辅助ǔ检查•应在详细采集(cǎijí)病史,观察临床表现并细致的体格检查的基础上,选做必要的辅助检查。第八页,共二十八页。四、救护措施1、卧床,安静休息,注意水盐代谢,补足水分,预防脱水和水电解质紊乱。2、补充能量,保证充足易消化的营养食物。应给予高热能、高蛋白质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或经静脉补充水份、营养物质及电解质。3、物理降温:体温超过(chāoguò)39℃时应物理降温,用冰敷,10~15分钟更换一次。体温超过(chāoguò)39.5℃时,用30~39℃温水擦浴或50﹪乙醇擦胸、背和颈部或1﹪冷盐水灌肠。婴儿每次100~300ml,儿童500ml。4、注意对高热患者体温的监测,测体温Q4h,待体温恢复正常3日后,可减为每天1次。5、口服阿司匹林0.5mg/次,或服银翘散、柴胡汤。6、预防并发症,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防止在机体抵抗力时降低时并发其他感染。7、防止小儿发生高热惊厥。8、对因治疗,查明发热的不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