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ánɡjiàn)常见急症处理院(yīyuàn)¨宽城区医内三科刘淼¨1(gāorè)常见高热疾病的判断和初步处理原则2(gāorè)高热(chēnɡwéi)发热超过39℃以上称为高热。3(bìngyīn)病因与分类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区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而以前者为多见。1.感染性发热(infectivefever)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ɡèzhǒnɡ)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42.非感染性发热(fārè)(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①机械性、物理或化学性损害,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等;②因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而引起的心肌、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nèizàng)③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如癌、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应等(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5(3)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脱水等。(4)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癣以及慢性心力衰竭而引起的发热,一般为低热。(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①物理性,如中暑;②化学性,如重度安眠药中毒;③机械性,如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等。上述各种原因可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致使其功能失常而引起发热,高热无汗是这类发热的特点。: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的(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体温调节过程,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biǎoxiàn),属功能性发热性范畴。6(jízhěn)急诊处理(zhuóqíng)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对一般低热和中热可不做特殊处理,应积极寻找病因。但高热使机体基础代谢增加,持续高热可致水、电解质丢失,加重病情等。对高热病人,在未明确病因前不易应用退热剂和抗菌素,但又要避免高热带来给的病危人害。可酌情给予降温治疗。7发热的处理(fārè)1、监测病情变化,注意生命体征,尤其已有循环衰竭、呼吸窘迫均提示病情危重,更应严密监测,同时积极寻找病因,进行对因治疗(xúnhuán)2、降温(1)物理降温:冰袋(2)药物降温;阿司匹林、安痛定、柴胡、赖氨匹林等(3)高热伴有惊厥可给予人工冬眠治疗。(4)其它:支持治疗。8(wùlǐ)物理降温1冰敷:2酒精擦浴:(wēnshuǐ)3温水擦浴:4降温帽等。9(yàowù)药物降温1解热镇痛药:酌情应用阿司匹林、消炎痛、安痛定等。(liáofǎ)2冬眠疗法:对超高热伴惊厥者用异丙嗪25~50mg,哌替定100mg,加入5%葡萄糖水中静滴。3中药:柴胡2~4ml肌肉注射,每天3~4次,清开灵、安宫牛黄丸等。10(fārè)发热病人注意事项◆应避免大量应用退热药物,尤其对于老年病人,以免脱水、循环衰竭(guānyú)◆关于抗生素的应用:应在病因明确或有证据支持感染的前提下应用,不可滥用。11(qítā)其他(zhùyì)包括休息,补充水分,营养,注意电解质平衡。12(zhàngài)意识障碍(昏迷)的鉴别和初步处理13(zhuàngtài)意识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及对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14(zhàngài)意识障碍的分类和临床表现⑴:是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主要是意识清晰度降低,精神萎靡,动作减少。患者持续地处于睡眠状态,能被唤醒,醒后能基本正确地交谈,尚能配合检查,剌激停止后又入睡。嗜睡(rùshuì)⑵昏睡:意识清晰水平较前者降低,患者对较重的痛觉或较响言语剌激方可唤醒,能作简短、模糊且不完全的答话,自发言语少。当外界剌激停止后立即进入熟睡。15昏迷:意识丧失。又分为浅昏迷和深昏迷两种类型。⑶:对强烈剌激(如压近眶上缘)可有痛苦表情及躲避反应。无言语应对,并不能执行简单的命令,可有较少无意识的自发动作。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腱反射及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①浅昏迷(tòngkǔ)②深昏迷:自发动作完全消失,对外界任何剌激均无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腱反射等均消失,巴氏征阳性,生命体征不稳定。16(hūnmí)昏迷常见原因及鉴别论断昏迷是种症状,引起的原因很多,以下为较常见的一些疾病及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