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药物(yàowù)的副作用及处理三病区—顾小桃第一页,共五十七页。抗精神病药物(yàowù)定义(yàowù)抗精神病药物(antipsychotic)drugs是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其他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精神障碍的药物。第二页,共五十七页。抗精神病药物(yàowù)的分类(yàowù)1.根据化学结构,还可将抗精神病药物分为:吩噻嗪类:氯丙嗪、奋乃静;硫杂蒽类:泰尔登、氯噻吨;丁酰苯类:氟哌定醇、五氟利多;苯酰胺类:舒必利、舒托必利;新型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奎硫平。2.按新的分类概念分为:第一代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如氯丙嗪,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如氯氮平、喹硫平,利培酮、齐哌西酮第三页,共五十七页。抗精神病药:药理作用及机制(jīzhì)机制:阻断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组胺和5-羟色胺等发挥作用,包括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药理作用:(wàngxiǎng)抗精神病作用:消除和减轻幻觉、妄想及各种思维形式障碍;减轻兴奋激动;对抑郁、木僵淡漠、退缩的疗效较阳性症状差。镇静作用:降低对外界反应的敏感性;减轻兴奋躁动和行为紊乱。第四页,共五十七页。抗精神病药:适应(shìyìng)证精神分裂症的急性期和维持治疗;分裂情感性精神病;(fāzuò)躁狂发作;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发作;其他如急性精神病。第五页,共五十七页。抗精神病药:禁忌证严重(yánzhòng)过敏;严重肝病、造血功能障碍、锥体外系疾病者;妊娠早期、年老体弱及有较严重内脏疾病者。第六页,共五十七页。抗精神病药的副作用过度镇静(zhènjìng)和嗜睡;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恶性综合征;神经内分泌不良反应;心血管不良反应;植物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其他。第七页,共五十七页。过度(guòdù)镇静和嗜睡最明显的是氯丙嗪和氯氮平;(zhújiàn)多在一定时间逐渐适应,一般不需特殊处理。第八页,共五十七页。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机理:黑质纹状体多巴胺受体的阻断作用(zuòyòng);处理:抗胆碱能药物;分类:帕金森综合征;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迟发性锥体外系综合征(不宜使用抗胆碱能药物)。第九页,共五十七页。恶性(èxìng)综合征临床表现:严重(yánzhòng)肌强直血压升高(shēnɡɡāo)出汗意识障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死亡率约20%-30%高热心动过速第十页,共五十七页。恶性(èxìng)综合征实验室检查:血清磷酸激酶升高;原因(yuányīn):不明使用氟哌啶醇类高效价药物大剂量或加量过快,男性及年轻病人易发生;第十一页,共五十七页。恶性(èxìng)综合征处理:立即停用抗精神病药;支持和对症处理;金刚烷胺或溴隐停对抗锥体外系反应;纠正(jiūzhèng)水电解质平衡、降体温、处理心血管症状。恶性综合征恢复后可重新开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第十二页,共五十七页。神经(shénjīng)内分泌不良反应催乳素分泌增加:女性月经紊乱、停经、不排卵和不育、雌激素水平低、泌乳(mìrǔ)、性欲减退和性感缺乏;男性勃起和射精障碍。低效价药物比较多见;常与剂量有关;体重增加。第十三页,共五十七页。心血管不良反应体位性低血压和窦性心动过速:以低效价的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或甲硫达嗪)最常见;Q-T间期延长P-R间期延长T波变化;预防:缓慢(huǎnmàn)增加药物剂量;加强护理;必要时换药。第十四页,共五十七页。植物(zhíwù)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体位性低血压时不能用肾上腺素;抗胆碱能作用、α肾上腺素阻断作用;口干、便秘、视物模糊、多汗、胃肠蠕动减少和尿潴留;一般(yībān)无需特殊处理,必要时对症治疗。第十五页,共五十七页。其他(qítā)药物过敏性皮疹及日光过敏:可予抗组胺治疗、避免日晒、换用其他药物;肝损害:轻度者继续(jìxù)观察并与保肝治疗必要时换药;血象变化:氯氮平引起的粒细胞减少;惊厥:低效价的药物更易引起惊厥,可予抗癫痫药治疗。第十六页,共五十七页。常用(chánɡyònɡ)抗精神病药物第十七页,共五十七页。氯丙嗪不良反应: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影响内分泌功能,导致性欲减退、月经变化(biànhuà)及泌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