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真相2006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超过6000亿美元,对于任何一家参与其中的企业来说,这是一个规模庞大而且利润丰厚的行业。美国制药企业毛利率大约在90%~95%,2002年财富500强名单中出现的10家制药公司的利润总和超过其余490家公司利润总和。不过中国的制药市场却是另一番景象。目前中国只占全球市场的3%左右,大约6000家制药企业中超过98%的企业是在生产国外专利已经过期的"仿制药",制药企业的利润仅能维持在5%左右。为欧美企业创造高利润的创新药研发,在国内几乎是空白。创新药研发不仅仅能够给企业带来高额回报,还意味着挽救生命。有数据显示,中国癌症患者死亡率大约在50%左右,欧洲大约是25%,美国大约在10%。造成这一现象的部分原因在于,治疗效果比较好的抗肿瘤药国内没有,即使有,价格也贵得惊人,一般患者很难承受。但情况已有了些好转的迹象。一位投资中国医药研发外包企业的美国风险投资人士观察到这样的一个现象:前两年投资中国半导体产业时,美国半导体公司20%的研究人员都是中国人,如今他发现美国制药公司中50%的研发人员都是中国人。更大的产业背景是全球制药行业这些年不断演进,创新主体已经从大型制药企业转向中小公司,产业链的不断分解以及成本压力下的研发外包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机会。从2000年开始,中国制药市场已经吸引了大批海归人员回国创业,但是国内环境却远非这些创业者想象的那样乐观。创新药研发风险很高,从最初的分子筛选到药物上市,成功率仅为1/5000。在价格战、商业贿赂、低利润的恶性循环中鏖战多年,做仿制药出身的国内大型制药企业不仅缺乏评估风险与回报的能力,更缺乏承担风险的勇气;几十年仿制药生产积累下来的产业惯性,导致无论在政策、法律法规、资本和市场环境上都与创新药研发很难匹配;而从基础性研究到化合物筛选、动物试验、临床试验等创新药研发各个环节的缺失,也严重制约了中国制药行业的发展。在中国做创新药,在目前看来还是一个相对奢侈的想法。但是伴随着国际制药行业成本上升造成的产业链条解构趋势,中国有机会在全球制药链条中的某些节点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而这些看起来比创新药"低档得多"的工作,也许将成为中国创新药的起点和基础。在鲁先平与微芯公司身上,我们可以集中地看到在中国搞创新药研发为什么那么难。小概率的微芯2000年8月29日傍晚,在清华大学专家公寓一个狭长的小房间里,鲁先平皱着眉头环视左右:卫生间在局促的客厅和卧室中间,房间只有一扇小窗户,窗外就是校园里来来往往的学生。屋内灯光昏暗,由于修建年代久远,天花板已经开始脱落,露出斑驳的水泥屋顶。眼前这番景象,让刚刚才下飞机的鲁先平有些恍惚。独自坐在昏黄的灯光下,他想起了美国加利福尼亚明媚的阳光,想起了自己面朝大海的别墅,还有妻子和孩子。鲁先平不停地追问自己,放弃在美国的工作、告别家人,回国创业的决定是否正确。在经过了3个小时的思想斗争之后,他选择了留下。如今回国创业已经7年多的鲁先平,创办的深圳微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是国内研发小分子专利创新药物的标志性企业,其自行构建的基于化学基因组学的集成式药物创新与早期评价体系是当今国际新药研发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即便在今天,清华大学专家公寓里的那个夜晚时不时仍会在鲁先平的脑海里闪现。那一刻,他乐观地认为,自己回国创立的事业将为中国制药业掀开新的一页,但现在他只能对此想法付之一笑。惬意的开局1998年,鲁先平在美国接到博奥生物CEO程京从北京打来的电话,劝他回国创业。作为最早一批生物科技领域回国创业的专家,程京和他的"生物芯片"技术正在国内掀起一股生物科技领域的投资热,程京以及他所创立的博奥生物在中国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不仅得到政府资金支持,在投资机构那里也受到追捧。程京对国内生物技术发展的描述,让鲁先平有些心动。当时他在一家全球最大的皮肤药公司担任研发部门负责人,趁着休假的机会,回国考察一番。在程京的安排下,鲁先平拜访了国内的几家投资公司,发现确实有很多投资机构对生物科技非常感兴趣。他也发现,当时中国在创新药研发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全部是在做仿制药,这样的市场环境让他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