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起(bóqǐ)功能障碍大头(dàtóu)医生编辑整理第一页,共三十五页。英文名称erectiledysfunction第二页,共三十五页。别名(biémíng)impotence;勃起机能障碍;勃起无力(wúlì);阳萎;阳痿第三页,共三十五页。类别(lèibié)泌尿外科/男性(nánxìng)性功能障碍和不育第四页,共三十五页。ICD号N48.8第五页,共三十五页。概述(ɡàishù)既往将男子“性无能”泛称为“阳萎”(impotence),其科学界定不确切,并且带有歧视性贬义。直到1992年,美国国立卫生院经有关专家讨论,决定用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dysfunction,ED)一词代替阳萎(impotence),并将阴茎勃起功能障碍定义为:阴茎持续不能达到和(或)维持足够的勃起以获得满意(mǎnyì)的性生活(性交)。第六页,共三十五页。流行病学(liúxínɡbìnɡxué)由于ED是一种性功能障碍,与个人私生活密切相关,它的认定和程度判断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不像其他躯体疾病有一定的客观指标(如高血压、糖尿病等)。ED患者(huànzhě)往往不愿在公开的场合讨论他们的疾患。另外,医生及公众对ED的看法也态度不一。以上因素使ED的流行病学调查比较困难。由于调查方式不一样(如面谈、信访或电话采访)和抽样人群不规范,使现有的ED发病率差别很大,相互间难以比较。1948年美国Kinsey调查15781名美国男子ED发生情况并按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等加以比较,发现该组人群ED患病率在20岁组为0.1%,80岁组为75%。第七页,共三十五页。流行病学(liúxínɡbìnɡxué)目前比较权威的ED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是美国麻省增龄研究(MMAS)(1994),该结果显示40~70岁该地区男子有52%罹患不同程度ED。其中轻度ED17%,中度ED25%,重度(完全性)ED10%(图1,2)。我国王益鑫等(1997)调查(diàochá)1582名40岁以上男子:50岁前ED患病率为32.8%,70岁以上者患病率86.3%。英国Spector(1986)、日本Shirai(1987)和丹麦Solstad(1993)分别报道ED患病率为32%,26%和19%。尽管不同的报道结果有所差别,但ED发病与年龄相关,ED明显地影响人们生活质量是一致的。第八页,共三十五页。流行病学(liúxínɡbìnɡxué)引起ED的危险因素有:年龄,躯体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疾病、肾功能不全、高血脂、肥胖等,精神心理因素,药物影响,不良生活方式,外伤、手术或其他医源性因素等。ED本身(běnshēn)不影响人的生命,但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也有一定不良影响。如ED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肿瘤引起,则该患者的预后取决于原发病。第九页,共三十五页。病因(bìngyīn)随着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人们对ED的认识也在深化。比如说,早在15世纪认为ED是魔鬼附体,18世纪认为是手淫所至,19世纪初还认为ED都是心理性疾病,1950年后又认为是行为性疾病。1970年前仍被视为与雄激素量的减少、自然年龄老化和心理因素有关。由于人们缺少了解ED的常识,使许多ED患者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影响了正常的家庭生活,也往往变得性格孤僻和易于(yìyú)暴躁,从而影响到人际关系。1970年后由于勃起生理和病理研究的进展,人们认识到心理因素固然可以引起ED,但对大多数男性来说,ED与许多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药物、外伤及手术等有关,因为勃起机制是阴茎海绵体平滑肌松弛、阴茎动脉扩张、血流增加和静脉回流受阻等完整血流动力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任何功能障碍或者阴茎结构上的任何缺陷都可能造成和导致勃起功能障碍。第十页,共三十五页。病因(bìngyīn)所以勃起功能障碍的病因可以分为:1.心理性ED指紧张、压力、抑郁、焦虑和夫妻感情不和等精神心理因素所造成的勃起功能障碍。2.器质性ED(1)血管性原因:包括任何可能导致阴茎(yīnjīng)海绵体动脉血流减少的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动脉损伤、动脉狭窄、阴部动脉分流及心功能异常等,或有碍静脉回流闭合机制的阴茎(yīnjīng)白膜、阴茎(yīnjīng)海绵窦内平滑肌减少所致的阴茎(yīnjīng)静脉漏。(2)神经性原因:中枢、外周神经疾病或损伤均可以导致勃起功能障碍。第十一页,共三十五页。病因(bìngyīn)(3)手术与外伤:大血管手术、前列腺癌根治术、腹会阴直肠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