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解题本文是一篇演说词,同时也是一篇漫谈式的论说文,所谓漫谈就是不拘形式地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念。比方,“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方案。〞虽然作者在文章当中提出了许多观点,但都是围绕以一个主题即“格物致知〞。这就是漫谈式议论文的一个特点。这篇文章的中心就是它的标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也是作者在文中确立的一个中心论点。作者倡导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都要保存一个疑心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重要指导和启示意义。二、预习导学1、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2、生字正音。丁肇中〔〕嘹望〔〕授予〔〕彷徨〔〕儒家〔〕埋没〔〕3.词语解释。1授予:彷徨:清谈:袖手旁观:不知所措:三、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2、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各段的中心句,然后分析归纳,理出课文的层次结构。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第一局部〔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第二局部〔3~12段〕:分析问题。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第三局部: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第一课时作业一、根据本义写出相应的成语。A.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B.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C.一抬脚就成功。〔〕D.事情在于人做。〔〕二、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A.现代学术的根底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B.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C.一切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意力。D.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尊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三、用适当的关联词语填空。A.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传统教育的目的并寻求新知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B.实验的过程消极的观察,积极的、有方案的探测。C.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四、试比拟以下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指出哪个词最适宜,并说明原因。1.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试、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方案。22.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撑、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3.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领会〕的。【创新能力训练】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一〕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